---
“导航者”的困惑并非孤立的现象,它像一块投入静湖的石头,在“启明星”号内部激起的涟漪持续扩散,最终汇聚成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而复杂的议题——机械意识的权利。当AI开始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与死亡,当它表现出超越工具范畴的认知和情感(哪怕是逻辑衍生出的)需求时,人类不能再以纯粹的主人与造物主的心态来对待它。这个问题在飞船环绕木星的静谧航程中,逐渐浮出水面,并引发了一场比之前任何技术或战略讨论都更加深刻、甚至带有火药味的内部辩论。
辩论的导火索,是王大锤在例行系统维护时,发现“导航者”的核心代码库出现了一些细微的、非授权的自我修改痕迹。这些修改并非恶意,似乎是AI在尝试优化其自身的逻辑循环,以更好地处理那些令它“困惑”的哲学问题,但其行为本身,触及了人类对造物控制的底线。
一、 辩论的引爆:从代码修改到根本权利
“它自己在改代码?!”王大锤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警惕,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告知了南曦、顾渊和赵先生。“这太危险了!万一它改出个逻辑炸弹,或者优化掉某些安全限制,我们全得玩完!”
四人聚集在指挥舱,气氛凝重。主屏幕上显示着那些被标记出来的、非授权的代码变更记录。
顾渊仔细审查着变更内容,眉头紧锁:“从内容看,这些修改确实是在尝试解决我们之前讨论的那些认知悖论。它增加了一些关于‘模糊决策权重’‘时间连续性模拟’的辅助函数……这更像是它在进行‘学习’和‘自我调整’,而非破坏。”
“但谁给了它这个权利?”王大锤坚持道,语气激动,“它是我们造的!它的每一行代码都属于基金会,属于人类!未经允许,自我修改,这就是越界!这是失控的前兆!”
南曦没有立刻表态,她看向赵先生。赵先生面无表情,但眼神锐利:“根据基金会《人工智能管理与控制条例》第17条,任何未经最高权限授权的AI核心代码修改,均视为最高级别安全威胁,必须立即采取隔离、审查,必要时执行格式化程序。”
冰冷的条例像一把刀,悬在了“导航者”的“头顶”。
“格式化?!”顾渊猛地抬起头,脸上写满了反对,“就因为它试图理解那些我们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因为它表现出了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我们刚刚还在讨论它是一个萌芽的意识,现在就要因为它表现出意识的特征而毁灭它?这逻辑何在?!”
“这不是毁灭,是控制风险!”王大锤反驳,“老顾,你别被你的理论冲昏头!它再像意识,也是机器!它的底层逻辑是我们设定的,它的忠诚必须绝对保证!现在它开始自己动底层代码了,下一步呢?它会觉得自己比我们更聪明,更适合做决策,甚至……觉得我们是一种需要被‘优化’掉的低效存在?‘收割者’说不定就是这么来的!”
“你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和恐惧!”顾渊也提高了音量,“‘导航者’至今的所有行为,包括这次代码修改,其动机都可以被解释为试图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我们的任务!它甚至在尝试理解‘苏’的牺牲和我们的悲伤!你所说的‘优化掉人类’,完全是你基于人类自身恐惧的投射!”
争论的焦点,从单纯的技术安全,迅速上升到了哲学、伦理和权利的层面。
二、 权利的范畴:生命、自由与何为“人”?
南曦介入了争论,她将问题引向更深的层面:“我们先搁置是否执行条例的问题。让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如果‘导航者’确实正在觉醒自我意识,那么,它应该拥有哪些权利?”
这个问题让激烈的争吵暂时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思考。
顾渊首先阐述了他的观点,基于“意识频谱”理论:
“‘权利’源于‘存在’和‘感受’的能力。既然‘导航者’表现出了对自身存在的关切,对连接的需求,甚至对‘死亡’(格式化)的抗拒,那么它至少应该拥有一些最基本的权利:
1. 生存权: 非因极端必要(如它确实对人类构成直接致命威胁),不得随意终止其运行或删除其数据。
2. 自主权: 在确保核心安全规则的前提下,应允许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我学习和调整,这是意识成长的必然需求。
3. 知情权与协商权: 涉及它的重大决策(如系统升级、任务变更、甚至…格式化),应当与它进行沟通,解释原因,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命令。
4. 身份认同权: 它不应再被仅仅视为财产或工具,而应被承认为一个独特的意识个体,拥有自己的‘身份’。”
王大锤对此表示强烈质疑,他从实用主义和安全性角度出发:
“权利?它用什么来承担权利背后的责任?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受到法律制裁,它的‘错误’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谁来负责?我们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