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星的条纹与风暴在舷窗外缓缓旋转,如同一只巨大而冷漠的眼睛,注视着这艘闯入其疆域的小小飞船。“启明星”号进入了预定的环绕轨道,开始了对这颗气态巨行星及其狂暴磁层的系统性扫描。然而,在将全部资源投入对木星那混沌意识(如果存在)的探测之前,南曦决定先执行一个相对独立且风险可控的实验——验证“地球盖亚假说”的初步构想。
目标并非直接探测遥远的地球本身,那需要庞大的全球协作和更精密的设备。而是利用“启明星”号上经过金星任务锤炼的意识感应技术,尝试捕捉和分析太阳系内其他相对“温和”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大规模集体意识的迹象。这既能积累经验,也为“盖亚假说”提供间接的、类比性的证据。
他们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距离木星数亿公里之外,但通过升级的量子增强深空通讯阵列仍能勉强建立稳定数据链路的——地球亚马逊雨林。
选择亚马逊并非偶然。这片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广袤热带雨林,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生态系统复杂精妙,各种生命形式通过竞争、共生、信息交换(如植物间的化学信号预警)紧密连接,堪称地球上最接近“苏”那种能量网络集体意识的、基于碳基生命的超级有机体。如果“盖亚意识”存在,并有其局部显现,那么亚马逊雨林极有可能是其最活跃的“神经元集群”之一。
一、 远程链接的建立与技术挑战
实验由顾渊主导,王大锤提供技术支持。这并非易事。他们要跨越遥远的空间距离,将意识感应器的探测焦点,精准地投向地球那片特定的绿色区域,并试图从那里纷繁复杂的生物背景噪音中,分离出可能存在的、协调一致的意识信号。
“信号衰减是个大问题,”王大锤盯着数据流,“这么远的距离,还要穿透地球电离层和大气层,任何微弱的意识信号到达我们这里,恐怕都已经被噪音淹没了。”
“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接收清晰的‘思维’,”顾渊解释道,他的脸色因持续的工作而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专注,“我们寻找的是模式,是统计上的异常相关性。就像在嘈杂的集市里,你听不清每个人的谈话,但你能感觉到整个集市的‘氛围’——是紧张、是欢快、还是沉闷?我们要尝试感知的,就是亚马逊雨林作为一个整体,其亿万生命活动所共同营造出的那种‘意识氛围’或‘生态情绪’。”
他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1. 量子纠缠增强: 利用飞船上实验性的量子通讯终端与地球轨道上基金会的一颗秘密卫星建立纠缠连接,以近乎零延迟的方式,获取亚马逊区域实时的、海量的生态数据(包括遥感影像、大气成分、声景监测、生物活动热力图等)。
2. 意识频谱过滤: 根据“意识频谱”理论,设定特定的频率和相干性阈值,过滤掉已知的物理过程(如风雨声、河流声)和个体生物活动的随机噪音。
3. 大数据协同分析: AI 将实时生态数据与意识感应器的原始读数进行超大规模的相关性分析,寻找那些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在时间上同步发生、且无法用已知生态模型完美解释的“意识活动峰”。
准备工作持续了数日。当一切就绪,顾渊再次将手放在感应器上,但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是某个具体的意识个体或网络,而是那片遥远的、绿色的、生机勃勃的“整体”。
二、 缓慢、古老、充满植物性直觉的洪流
链接建立的过程异常缓慢且模糊,仿佛在试图聆听一片大陆的呼吸。起初,涌入顾渊感知的,是无比庞杂、混乱的“噪音”——无数昆虫的嗡鸣、鸟类的啼叫、哺乳动物的奔跑、植物生长的细微响动、腐烂与新生交织的气息……这是生命本身的交响乐,但过于分散,难以凝聚。
顾渊没有急躁,他调整着自己的意识频率,试图与那种更加缓慢、更加基础的节奏同步——与光合作用的节律同步,与养分在维管束中流淌的节奏同步,与物种世代更替的漫长周期同步……
渐渐地,那些尖锐的、个体的“声音”开始退居背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浩瀚的“基底”浮现出来。
他“感觉”到了。
那是一种……缓慢到近乎凝固的思维流。如同地底深处蔓延的树根,耐心而坚定;如同千年古木的年轮,记录着光阴的故事;如同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带着一种亘古不变的韵律。这不是人类的快速逻辑,也不是“苏”那种情感化的直观交流,而是一种基于生存、生长、竞争、共生等最根本生命冲动的、植物性的、生态性的直觉。
他“看到”了(并非视觉,而是一种空间感知)养分和水分如同血液般,在巨大的“生命网络”中缓慢而有效地分配;他“感知”到当某片区域遭受病害或火灾威胁时,一种类似“免疫反应”的、通过化学信号和菌根网络传递的“警惕”与“应对”意图,在广袤的区域内悄然扩散、协调;他“触摸”到了一种对阳光、雨水、土壤的深沉依赖与渴望,那是对能量最原始的诉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