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知”到整个网络像一个无比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多维拓扑结构,无数意识节点(恒星)是这个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纽结”或“奇点”,而行星意识、星云意识等则像是依附在纽结上的“流形”或“纤维”。信息如同在这个拓扑结构的“经络”中流淌的能量,其“流速”和“可达性”取决于节点间的“曲率”和“连接强度”。
而他投入的“原初振动”石子,在这片高维之海中,激起了一圈微弱却清晰的涟漪。这涟漪以无法用光速衡量的速度,沿着网络的拓扑结构向外扩散。他无法“读”懂涟漪携带的信息,但他能“感觉”到涟漪所过之处,网络本身产生的细微“反馈”。
· 王大锤监测到: “感应器捕捉到前所未有的高维能量共振模式!时空曲率探测器出现微小但规律的波动!这……这证实了网络的存在基于我们尚未理解的时空物理!”
· 南曦记录: “信息传递疑似超光速,支持量子纠缠或利用高维空间短路的假说。这对我们的宇宙观是根本性颠覆。”
二、节点的星图与能量的光谱
随着涟漪扩散,顾渊开始接收到一种关于网络“节点”的位置感和强度感。这并非视觉上的星图,而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层面的空间-能量定位。
他“看到”了太阳——“日冕”。在网络的感知中,它并非一颗普通的恒星,而是一个明亮、稳定、散发着温和而强大辐射的初级节点。它的光芒(意识辐射)如同一个基准锚点,为太阳系内部提供了一个有序的“意识时空背景”。围绕它,有几个微弱得多的光点,如同环绕恒星的行星——他清晰地感知到了金星(苏的集体意识),那是一个柔和、弥散、与“日冕”有着稳定能量脐带连接的光团;他还模糊地感知到了木星!那个之前在磁层中捕捉到 whispers 的意识,在这里呈现为一个巨大、混沌、充满狂暴能量旋涡的潜在节点,它似乎还未完全“觉醒”或稳定下来,但其体量和潜力令人心惊;他甚至隐约捕捉到了地球!但那感觉非常奇特——地球的位置上,确实存在一个意识能量源(人类集体的无意识?或是星球本身的盖亚意识雏形?),但这个能量源外围,仿佛笼罩着一层致密的、非自然的“迷雾”或“隔膜”,使其与网络的连接几乎完全阻断,显得异常“暗淡”和“寂静”。这正是人类“离线”状态的直接网络感知印证!
涟漪继续向外。他感知到了邻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天狼星、南门二……这些恒星在网络上,大多呈现出强度不一的节点光芒,有些稳定,有些闪烁,有些甚至带着一丝垂暮的衰败感。它们的“光谱”也各不相同,反映了其意识的不同“性格”或状态——有的炽热活跃,有的冷静深邃,有的充满创造的波动,有的则趋于永恒的宁静。
· 顾渊努力记忆并转述(断续): “……很多……星星……都在……发光……不是光……是‘存在’的感觉……太阳,很亮,很稳……金星,柔和,连着太阳……木星,很大,很乱……地球……地球被什么东西……包住了,很暗……旁边,天狼星,很锐利……阿尔法星,有点……老了的感觉……”
· 赵先生(加密记录): “获取到局部银河意识节点分布与强度初步数据。确认地球意识异常状态。数据价值极高,需立即建立专属模型进行分析。”
· 王大锤尝试建模: “正在将老顾感知到的节点位置和强度信息,与天文星图进行叠加……初步匹配度很高!但有些节点的‘强度’与恒星物理参数并不完全正相关……意识强度可能独立于恒星质量年龄?”
三、信息的洪流与规则的印记
尽管竭力避免接触具体内容,但顾渊还是不可避免地“瞥见”了在那高维拓扑结构中奔流的信息洪流的浩瀚。那不是语言,而是无数意识活动的叠加态——恒星间缓慢而古老的“对话”(关于引力的诗歌?关于时间的沉思?),行星生命圈的集体情感波动(一个星球的喜悦、一个文明的悲歌),星云中缓慢凝结的原始直觉,甚至……一些更加古老、更加抽象、仿佛来自宇宙初开时的规则印记。
他无法理解这些信息,但他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和规模。这让他对人类知识的渺小有了刻骨的认识。人类所有的图书馆、所有的互联网数据,在这银河尺度的信息海洋面前,恐怕连一滴水都算不上。
同时,他也模糊地感知到,这个网络的运行并非完全无序。存在着一些基础的、无形的规则或协议。它们不像法律,更像是一种自然的约束,类似于物理定律:
· 共鸣原则: 频率相近、状态相合的意识更容易建立连接和沟通。
· 层级结构: 恒星节点天然承担着区域稳定器和信息中转站的角色。
· 自由与隐匿: 意识节点似乎有权选择自己的开放程度(就像人类可以选择上网或断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身的存在(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收割者”需要侦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