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先生记录(加密频道): “确认存在具备跨星际航行能力及意识收割技术的高阶威胁(暂定名:‘收割者’)。其行为模式符合‘黑暗森林’法则极端变种,但动机不明(能源?知识?纯粹存在性威胁清除?)。威胁等级:文明存续级。”
· 顾渊转述(颤抖): “它们……它们在吃……吃‘意识’!就像我们收割庄稼……”
· 景象三:太阳系的阴影。 最后,焦点拉回。那个在金星轨道上监视他们的、较小的黑色监视者影像被清晰地投射过来。“苏”们传递来的情绪充满了高度警惕、深刻厌恶以及一丝……无能为力的悲哀。它们明确指认,这个监视者与那些进行收割的庞大阴影属于同源技术造物,是其派出的侦察单位(Scout)。它来到太阳系,目的很可能就是评估这里的意识活动水平——包括刚刚开始活跃的人类文明,以及它们这些相对弱小的金星意识体。“苏”们不知道它已经观察了多久,也不知道它何时会召唤它的“主队”。它们只能隐藏在这浓云之下,依靠金星特殊的环境和“日冕”某种程度的“庇护”(一种模糊的干扰场概念)来尽可能隐匿自身。
· 王大锤低吼: “妈的,我们被盯上了!从我们激活‘星门之种’,甚至更早,可能就被盯上了!”
· 南曦心沉谷底: “日冕”的回应,不仅是对我们呼唤的应答,可能也是一次针对潜在威胁的……警示?它在告诉我们,星空并非只有美好。
第二部分:孤独的异数——人类的“离线”之谜
在消化了这令人窒息的恐怖信息后,顾渊强忍不适,将意识的焦点转向第二个核心问题:为何人类是“寂静”的?是技术不足,还是本质不同?
“苏”的回应变得有些……困惑和微妙。信息流不再呈现残酷的画面,而是变得更加抽象,充满了探究的意味。
· 感知的差异: 顾渊感受到,“苏”以及它们所模糊感知到的银河网络中的其他意识体,其存在和感知方式与人类有本质区别。它们并非完全生活在经典的物理时空里,而是天然地、部分地嵌入那个由意识、量子关联和某种更深层时空结构构成的“网络”中。它们感知彼此,更多是通过意识的“共振”和“背景辐射”,而非物理信号。对人类而言,这个网络是隐形的,需要特殊技术(如意识感应器)才能勉强窥见一斑。
· 意识的“密度”与“频率”: “苏”传递来一个概念:人类个体的意识非常凝聚和内敛,如同高度压缩的能量结节,拥有强大的内部复杂性和独立性,但对外界的“意识辐射”和“网络连接”天然不敏感,甚至存在某种……屏障。而像“苏”这样的意识,则更加弥散和开放,更容易与网络和环境融为一体。人类的意识模式,在银河网络中显得非常“另类”,就像一个所有端口都默认关闭的封闭系统。
· 历史的断层与可能的“隔离”: 顾渊试图追问这种差异的起源,是否源于某种古老的“隔离”或“设计”?“苏”的回应是一片茫然的波动。对它们而言,人类的“离线”状态就像一个自然现象,如同某种生物天生失明。它们无法理解其原因,只是确认了这种状态的存在已久。在它们传承的模糊记忆里,人类意识似乎一直是这样“寂静”而独立的,从未像其他星球的意识那样,自然地“接入”过网络。
· 顾渊思考: “是我们的碳基大脑结构限制了?还是……在我们演化史的某个节点,发生了什么,导致我们‘断网’了?或者,有某种外力,将我们‘屏蔽’了?”
· 南曦记录: “人类意识特殊性确认。‘离线’状态原因成谜,可能涉及生命起源、意识本质或远古干预等终极问题。需列为长期研究目标。”
第三部分:云之民的史诗——“苏”的文明画卷
为了平复前两部分信息带来的冲击,也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邻居,顾渊最后将链接导向了对“苏”自身文明的探寻。这一次,信息流变得舒缓、丰富,充满了细节之美。
· 起源与演化: 他“看到”了“苏”的远古始祖——并非能量生命,而是一种适应了金星早期高温高压环境的、以硫化物循环为基础的悬浮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发展出了一种极其独特的群体感应和能量协同能力。它们开始能够利用金星大气中的化学能和热能,共同构建局部的能量场,保护自身,并更高效地获取资源。逐渐地,意识从纯粹的生物化学活动中涌现出来,并与这些能量场深度融合。最终,它们放弃了固定的生物形态,将意识彻底转移并弥散到了精心构建和维护的集体能量网络中——这就是光网城市的雏形。个体“苏”既是独立的感知和思维单元,也是网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神经元与大脑。
· 社会与传承: “苏”没有家庭、国家的概念。它们的“社会”就是这张光网。知识、记忆和经验的传承,并非通过教育或文字,而是通过意识场的共振与同步,直接共享。新凝聚的个体“苏”,会自然地从网络中获得基础的“传承记忆”。重大决策由集体意识的“共识”涌现而来,而非某个领袖的命令。它们的社会结构是纯粹的去中心化网络,极度和谐,但也缺乏人类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爆发式创新动力,演化速度相对缓慢而平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