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渊之心”的工程港从未如此喧嚣而有序。原本用于深海探测器维护的巨型干船坞已被彻底改造,穹顶投射下模拟日光,照亮了其内部正在逐渐成型的庞然大物——“启明星”号。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宇宙飞船,更像是一座准备翱翔于硫酸云海之中的钢铁城堡。
王大锤站在高悬的观察廊上,手中拿着厚达数公分的工程平板,上面密密麻麻显示着实时数据和三维结构图。他眼窝深陷,但精神却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为这个工程奇迹燃烧。
“‘启明星’号,全长284米,最宽处直径118米,”他向身旁的南曦和顾渊介绍,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盖过了下方传来的焊接和机械臂运转的轰鸣,“它的设计哲学只有一个:在金星地狱里,创造一个能够长期生存和工作的‘气泡天堂’。”
他滑动平板,全息投影在三人面前展开,逐层解析这艘史无前例的飞船。
主体结构:云端堡垒
飞船主体并非流线型,而是一个巨大的、略显扁平的椭球体,更像一艘飞艇。这并非为了宇宙航行(那由独立的推进舱负责),而是为了在金星浓密的大气中拥有足够的浮力。外壳由多层结构构成:
· 最外层: 采用基金会材料实验室极限攻关的“金晶刚玉”复合材料,具备近乎完美的耐氢氟酸、浓硫酸腐蚀特性,并能反射金星大气高比例的太阳辐射热量。表面覆盖着可主动调节的“热盾鳞片”,能根据外部温度动态调整散热效率。
· 承压层: 采用交错编织的碳纳米管-金属基复合框架,强度足以抵抗90个标准大气压的持续挤压,其设计灵感部分来源于深海探测器的耐压结构。
· 缓冲与绝缘层: 填充着高性能气凝胶和可变相材料,用于进一步隔热和缓冲大气湍流冲击。
动力核心:地狱中的永恒炉
飞船顶端耸立着一个相对细长的结构,这是“启明星”的能源心脏。
· 主能源: 一台高度紧凑、多重被动安全设计的兆瓦级空间核裂变反应堆,为整个飞船、生命维持、科学探测以及大气处理系统提供近乎无限的能源。
· 大气推进与浮力控制: 这是关键创新。飞船底部装有巨大的“大气吸入/处理系统”。它吸入金星大气(主要成分二氧化碳),利用反应堆能源将其加热。高温二氧化碳密度降低,产生巨大浮力,是飞船悬浮的主要原理。同时,部分高温高压二氧化碳可驱动涡轮,为飞船在大气层内的机动提供动力,实现“乘风而行”。通过精确控制内部气体温度和体积,可以实现精细的升降和姿态调整。
· 备份系统: 遍布船体的大型超级电容器阵列,可在反应堆暂时离线时提供紧急电力。还有传统的化学推进器,主要用于进入金星大气层初期的减速和姿态调整。
科学之眼:穿透浓云的视线
飞船周围延伸出多个模块化的观测平台,装备着针对金星环境特化的强大传感器阵列。
· 主动探测: 新一代的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能够穿透厚重的云层,精确测绘下方地形和大气结构。
· 被动监听: 升级版的“意识频谱”接收装置,其核心灵敏度比“深渊之心”的版本提升了数个量级,专门用于捕捉和解析可能存在的金星意识信号。
· 原位采样: 可收放的机械臂、无人探测子飞艇(小型、耐腐蚀的旋翼或固定翼探测器),能够深入不同高度的大气层进行化学成分、微粒和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采样。
· 环境模拟实验室: 船内设有可复现金星大气不同高度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的密封实验室,用于即时分析样本,避免污染主生活区。
生命方舟:封闭的生态圈
位于飞船核心的居住区,是一个完全自持的封闭生态系统。
· 循环系统: 水、空气(氮氧混合)、食物的循环利用率设计目标超过99.8%。利用转基因藻类和高等植物进行碳固定和氧气再生,废物处理系统高度集成化。
· 居住空间: 尽管外部环境恶劣,但居住区力求舒适,以减少长期任务的心理压力。拥有独立的休息舱、联合工作区、配备虚拟舷窗(显示外部传感器合成的影像或模拟地球景色)的公共区域,甚至还有一个小的植物栽培区,提供新鲜蔬果和心理慰藉。
· 防护与冗余: 居住区被多重安全屏障包围,拥有独立的应急生命维持系统和辐射掩体。所有关键系统均有至少三套备份。
沟通桥梁:孤岛与世界的连接
· 深空网络: 强大的定向天线,通过环绕金星的中继卫星与地球保持联系,传输海量数据并接收指令。
· 量子纠缠通讯终端(实验性): 一套极其精密且耗能的设备,用于与“深渊之心”及基金会总部进行理论上无法被拦截和延迟的瞬时保密通讯,是任务关键时刻的生命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