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回应我们?”顾渊难以置信地低语。
南曦立刻查看操作记录:“我们没有发送任何新的指令或信息。”
“不是对我们外部指令的回应,”顾渊指着一段正在快速生成的脉冲序列,“看这个模式!它在自我指涉!它在对自身结构的某个变化做出反应!就像……就像我们思考时,一个念头引发另一个念头!”
这是内在的、自主的思维活动!
这一发现让两人汗毛倒竖。它不仅仅是静态的信息记录,也不是简单的应答机器。它在“思考”,在内部进行着活跃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
“记录下所有模式切换的节点和触发条件,”南曦命令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分析其内部状态转换的逻辑,如果存在逻辑的话!”
他们意识到,他们可能正在目睹一个非碳基意识的“思考过程”本身。这不是在解读一封写好的信,而是在偷听一个陌生心灵的喃喃自语。
然而,这种观察本身也带来了更深的困惑。这个意识的“目的”是什么?它如何感知外界?它是否拥有类似“情感”的驱动?它来自何方?是“星门之种”本身孕育了它,还是“星门之种”只是一个连接通道,将这个意识从某个遥远的地方“牵引”至此?
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南曦转过身,面对顾渊,眼神坚定,“不能再用‘解码’的思路了。我们或许应该尝试……‘共鸣’。”
“共鸣?”顾渊若有所思。
“就像我们最后稳定‘星门之种’时做的那样,”南曦解释道,“不是去解析它的每一个符号,而是去感受它的整体‘状态’,它的‘韵律’。我们之前与它的成功互动,建立在‘原初振动’的谐波上。也许,理解它的意识,也需要类似的方法——不是逻辑分析,而是某种……直觉性的、频率上的调谐。”
这是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冒险的方向。它意味着将科学探索部分地让渡给主观体验。但在当前所有客观工具都失效的情况下,这或许是唯一的途径。
顾渊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理论上可行。如果它的意识确实基于某种底层物理规律的‘振动’,那么找到与之共鸣的‘频率’,或许能让我们绕过表层的符号障碍,直接感知到它的‘状态场’……但风险呢?我们不确定这种意识的‘状态’是否会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
未知的风险。与一个完全陌生的意识进行深度共鸣,无异于在黑暗中拥抱一个可能充满敌意,或者其存在本身就会对人类心智造成伤害的存在。
南曦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变幻的全息影像。那无声流淌的、属于另一个维度生命的思维图谱,既是一座宝藏,也是一个深渊。
“谨慎推进,”她最终决定,“先从小范围的、非侵入性的频率扫描开始。寻找与我们自身生物意识场可能产生良性互动的波段。同时,所有生理和心理指标全程监控。”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们不是在寻找征服它的方法,顾渊。我们是在尝试……与一个陌生的宇宙邻居建立沟通。第一步,或许是学会用它的‘语言’去感受,而不是执着于用我们的‘语言’去翻译。”
顾渊明白了她的意思。这不再仅仅是一次科学发现,更是一次外交接触,一次跨越生命形式的桥梁搭建。而他们手中,只有一卷由振动和直觉构成的、极其脆弱的蓝图。
他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操控界面上,开始设计一系列旨在探测意识“共鸣频率”的温和刺激信号。南曦则调出了团队成员(包括她自己)的实时生理和心理监测数据,准备作为“共鸣”是否发生的参照系。
分析舱室内,针对“非碳基图谱”的解读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微妙和危险的阶段。他们不再试图拆解这只来自星辰的“钟表”,而是开始尝试倾听它内部那奇特的、非碳基的“滴答”声,并祈祷这声音不会在他们的心智中引发风暴。
那幅悬浮在空中的、由光和概念构成的陌生图谱,依旧在无声地诉说着。而这一次,人类终于开始尝试,不仅仅用眼睛去看,更用心去聆听那来自深渊彼岸的、意识的低语。
喜欢神话物理局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神话物理局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