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多吉的歌谣如同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引导着三角团队走出了昆仑山“回响”信号那看似无解的迷宫。虽然距离完全读懂那篇用物理参数书写的“天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至少,他们现在掌握了它的“段落结构”和基本的“语法雏形”。这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了一张残缺却真实的地图。
这突破性的进展,像一剂强心针,驱散了昆仑之行带来的疲惫与危机感,也让工坊内的气氛为之一振。然而,兴奋之余,紧迫感也如同潮水般再次涌来。“熵减基金会”在昆仑山的现身,表明竞争者们同样知晓这些古老秘密的价值,并且行动力惊人。他们必须抢时间,在对方可能采取更激进手段或完全封锁某些线索之前,获取更多的“拼图碎片”。
下一个目标,早已在路线图上标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的库库尔坎金字塔。
与昆仑山“绿玉壁”那种稳定、内敛、仿佛源自地脉深处的“恩基频率”不同,玛雅文明留给世人的最着名“回响”,是库库尔坎金字塔在春分秋分日上演的光影奇迹——阳光在金字塔阶梯上投下阴影,形成一条蜿蜒而下、如同羽蛇神降世的“光蛇”。这现象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周期性、精确的天文对齐性以及视觉象征性。
“玛雅人是无与伦比的天文学家和时间记录者。”顾渊在工坊的白板上写下了“玛雅”、“库库尔坎”、“春分”、“光影-声学耦合”等关键词,“他们的金字塔,很可能不仅仅是祭祀场所,更是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和能量/信息调制装置。昆仑的‘回响’偏向于稳态的信息存储和基础物理阐述,而玛雅的‘回响’,可能更侧重于动态的能量演示和周期性的信息广播。”
南曦将昆仑“回响”信号解析出的“文章结构”投射到大屏幕上,指着其中一个章节说道:“看这里,这个章节的编码模式,其信息熵的变化规律,与顾老师你数据库中模拟‘周期性能量脉冲’、‘谐振放大’等概念的波形非常相似。我怀疑,这一部分可能就是在描述某种类似于库库尔坎光影现象的、基于天文周期的能量调制原理!”
她顿了顿,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猜想:“甚至有可能,昆仑‘接口’输出的知识是‘理论’,而玛雅金字塔这样的遗址,就是古人根据这些‘理论’,在地球上建造的‘实验装置’或‘演示模型’!”
这个猜想让王大锤兴奋地摩拳擦掌:“也就是说,咱们去墨西哥,不光是去听‘回响’,还是去验证刚从昆仑山学来的‘理论知识’?这他妈不就是毕业设计现场答辩吗?”
“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们的‘导师’可能来自星辰大海。”顾渊难得地幽默了一下,随即神色恢复严肃,“不过,玛雅文明同样笼罩在迷雾中。库库尔坎的光影是已知的,但我们寻找的,是隐藏在光影之下的、更精微的物理效应——可能是伴随光影产生的特定声波(次声波或超声波),可能是局部电磁场的异常变化,甚至……是某种我们尚未定义的能量形式。”
他调出库库尔坎金字塔的详细结构图,以及尤卡坦半岛独特的地质构造图——那里遍布着被称为“溶井”(Cenote)的天然地下水洞,这些水洞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地下水系。
“玛雅人视溶井为通往地下世界‘西巴尔巴’(Xibalba)的入口,”顾渊指着地图上星罗棋布的溶井标记,“神话并非空穴来风。这些巨大的地下空洞和水体,本身就是极佳的声学共鸣腔和电磁波导。金字塔、溶井网络、特定的天文时刻……这三者结合,很可能构成了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的天然物理实验场。”
准备工作再次紧锣密鼓地展开。这一次,有了昆仑山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新获得的理论指引,他们的准备更加具有针对性。
王大锤开始组装一套专门用于捕捉和分析动态、瞬态信号的设备。包括超高速的数据采集卡,能够记录下光影移动瞬间可能产生的、极其短暂的能量波动;更灵敏的、针对金字塔石质结构共振特性优化的声波传感器阵列;以及能够探测更宽频段电磁辐射的改良型接收器。同时,他大大加强了所有设备的抗湿热、抗腐蚀能力,以应对尤卡坦半岛热带雨林的环境。
南曦则负责与墨西哥方面的研究机构和当地向导联系,办理复杂的科考许可(尤其是在旅游热点进行非侵入性测量需要大量协调),并规划在春分日前后关键窗口期的具体测量方案。她特别强调了对金字塔周围特定溶井的声学和电磁环境进行同步监测,以验证“金字塔-溶井”系统耦合的猜想。
顾渊则沉浸在玛雅神话、天文历法(尤其是那复杂精密的长纪年历)与昆仑“回响”信号结构的交叉比对中。他试图找到玛雅历法中某些特殊周期节点(不仅仅是春分秋分)与“回响”信号中可能存在的“时间戳”或“事件触发器”编码之间的潜在联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