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星空下那短暂而清晰的“回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在三角团队心中久久荡漾。成功捕捉到与预测模型高度吻合的异常信号,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狂喜,更是一种信念的夯实——他们的方向是对的,神话与物理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尚未被现代科学正式承认的桥梁。
然而,卡西姆警示的“不明光源”,像一道冰冷的阴影,迅速将这份喜悦拉回严峻的现实。探索之路,绝非坦途。
在巴比伦剩余的两天里,他们没有再捕捉到同样强度的信号,但持续监测到的背景“噪声”中,依然能辨识出与神话频率模板相关的、极其微弱的痕迹,这进一步证实了效应的存在并非偶然。他们谨慎地扩大了测量范围,收集了更多环境数据,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离开巴比伦的前夜,在简陋的招待所房间里,三人召开了第一次实地考察总结会。加密的卫星链路将关键数据摘要传回了王大锤工坊的服务器。
“巴比伦的数据是决定性的。”顾渊看着屏幕上定格的异常波形,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信心,“它证明了我们的理论框架具有现实的根基。‘神话频率’并非只存在于理论推演或高度敏感的实验室环境中,它在特定的历史-物理节点,是确实可被探测的。”
南曦补充道:“信号的出现具有明显的环境选择性,与特定的时间(深夜)、地点(祭祀庙、塔基核心)可能还存在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触发条件。这为我们后续的考察提供了重要参考——不能盲目测量,必须精准定位‘共鸣点’。”
王大锤则更关心技术细节和那个“不明光源”:“设备运行基本正常,但沙漠环境的腐蚀性和沙尘对精密仪器是个考验,后续需要加强防护。另外,那帮躲在沙丘后面的家伙……妈的,肯定是‘熵减基金会’的人吧?阴魂不散!”
顾渊沉吟道:“无法完全确定,但可能性极大。他们在巴比伦的出现,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他们不仅在关注,而且在近距离监视。这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必须更加注重隐蔽和反侦察。”
带着丰硕的数据和更加沉重的警惕,团队离开了美索不达米亚,踏上了返回的旅程。他们没有直接前往下一站昆仑山,而是决定先返回沿海城市的基地进行休整、设备维护和数据深度分析。连续的奔波和高强度工作,以及精神上的压力,让三人都感到有些疲惫,他们需要时间消化巴比伦的成果,并为更具挑战性的昆仑之行做好万全准备。
回到熟悉的工坊,仿佛回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港湾。尽管知道“熵减基金会”的触角可能早已延伸至此,但这片由钢铁、数据和信念构筑的领地,依然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心安。
王大锤立刻投入了对所有设备的彻底检修和维护。巴比伦的沙尘无孔不入,一些传感器的灵敏度出现了轻微下降,连接线缆也有磨损迹象。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地清洁、校准、更换部件,甚至为一些关键设备加装了额外的防尘和减震外壳。他还根据巴比伦的经验,改进了无人机的抗干扰算法和电池续航能力。
南曦则与顾渊一起,对带回的完整数据进行了地毯式的分析。他们不仅确认了最初发现的异常信号,还从中剥离出了一些更细微的、之前被忽略的模式。例如,他们发现,在异常信号出现前约半小时,遗址区域的背景次声波频谱会出现一种极其缓慢的、类似“呼吸”的预调制现象。这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预测信号出现的早期指标。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巴比伦数据与南曦捕获的原始宇宙信号进行了更精细的比对。结果令人振奋:不仅核心波形结构相似,他们还在宇宙信号中,找到了与巴比伦实地信号中那段“预调制”模式相对应的、极其隐蔽的编码段落!这强烈暗示,宇宙信号中可能本身就包含了关于其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更容易被“激活”的引导信息!
“这信号……它不仅仅是信息,它似乎还自带‘说明书’……”南曦看着比对结果,感到一阵心悸。这信号的复杂和精巧程度,远超她的想象。
顾渊的眼神也更加深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发出这信号的存在,其技术水平和意图,就更加深不可测了。它是在广播知识?还是在……播种某种‘触发器’?”
这些发现让接下来的昆仑山之行,目标更加明确,但也背负了更重的期待和更深的疑虑。
在紧张的设备维护和数据分析之余,针对昆仑山的特殊环境,他们开始了更具针对性的准备。
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天帝之下都”,其环境之严酷、地形之复杂、传说之神秘,远非巴比伦可比。高海拔、低温、缺氧、复杂的地质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自然险境,都是巨大的挑战。
王大锤开始采购和改装适用于高海拔和极寒环境的特种设备:低温下依然能保持性能的电池和电子元件、防冰霜的传感器镜头、适用于冰雪岩混合地形的无人机旋翼和起落架、以及轻便但保暖的应急装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