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信号的源头呢?”南曦追问,感觉自己的想象力正在被推向极限,“是谁,或者是什么,‘编写’了这些信息包?是某种宇宙尺度下的自然规律?还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早已存在的‘文明’遗留的痕迹?”
顾渊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基于现有证据,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妄下结论。源头问题,是终极问题。我们当前的工作假设,应该聚焦于现象本身和其作用机制。或许,当我们将这种‘信息包’的编码规则破译得足够多时,源头的线索自然会浮现。”
他转向白板,开始勾勒一个初步的模型框架:
【神话频率工作假设 (v0.1)】
1. 核心定义: “神话频率”是一种具有特定复杂结构的、非随机的宇宙信息模式。它可能是一种基础性的“时空印记”或“信息场”的涨落。
2. 信息属性: 该模式采用高度压缩和隐喻性的编码方式,其“语法”可能基于分形几何、素数序列或某种未知的拓扑不变量。它能够存储和传递关于物理过程(尤其是高能事件)乃至生命进程调控的“指令性信息”。
3. 交互机制:
· 探测: 可通过特定方式(如射电天文观测、场扰动传感)间接探测。
· 共振: 当与具有相似“结构签名”的物理系统(如特定几何的古代遗迹、某些生物大分子、或人工设计的谐振器如Mark-I)耦合时,会发生共振,使其效应显化。
· 效应: 共振可导致局部能量重排、时空度规微扰,或在极端情况下,干涉微观量子过程,进而影响宏观物质状态(如生命进程加速/扭曲)。
4. 神话关联: 远古人类可能通过直觉、梦境或直接经历(在信号强度远高于现代的条件下),被动记录了这种信息模式干预现实所产生的效应,并将其编码为神话叙事。不同文明的神话,是对同一套“宇宙物理语言”的不同文化翻译和扭曲记录。
5. 潜在源头 (待验证): 未知。可能为:
· A. 宇宙早期物理过程的残留印记(如暴胀期量子涨落的宏观表现)。
· B. 某种尚未发现的宇宙背景信息场(类似希格斯场)的特定激发态。
· C. 史前超文明或地外文明遗留的“信息基础设施”或通讯信号。
写完最后一点,顾渊放下笔,看向南曦:“这是一个起点,一个需要我们用后续实验去验证、修正甚至推翻的假设。它很粗糙,充满了未知,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坐标系。”
南曦深深吸了一口气,消化着这个假设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和冲击力。它将她的宇宙信号、顾渊的神话物理学、王大锤观测到的生物效应,以及那些跨文化的符号关联,全部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尽管仍显模糊的逻辑框架内。这个框架指向了一个可能性:人类文明,乃至生命本身,可能一直存在于一个由某种“宇宙信息场”编织的、看不见的背景之中,而神话,则是这个场在人类意识中投下的、扭曲而遥远的倒影。
“如果这个假设哪怕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南曦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的震颤,“那意味着我们认知中的宇宙,只是冰山一角。物理定律可能并非永恒不变,它们本身可能就是这种‘宇宙信息场’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解’。而生命和意识,或许也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与这个场存在着某种更深刻的、我们尚未理解的纠缠。”
就在这时,王大锤那边的噪音停了下来。他拎着焊枪,走到理论区,看着白板上那个刚刚成型的架设框架,脏兮兮的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聊出啥结果了?咱们搞出来的那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他指着Mark-I问道。
顾渊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向南曦复述了刚刚构建的工作假设。
王大锤听完,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信息包?宇宙代码?能给生命‘加速’?……听起来比我想的还玄乎。”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要验证这玩意儿,光靠猜不行。咱们得继续做实验,但是得按咱们刚立的规矩来,安全的搞。”
他指了指已经初具规模的法拉第笼和旁边堆放着的潜艇电池组:“我的‘安全屋’快弄好了。等完工了,咱们就可以在里头,小心翼翼地‘调试’一下这个‘宇宙代码’,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编译器’或者‘调试模式’啥的。”
他的工程师思维,总是能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挑战。
最初的假设,如同一颗投入黑暗沼泽的火种,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他们前方一小片区域,也指明了下一步需要跋涉的方向。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但它代表着人类理性向一个全新未知领域迈出的、试探性的第一步。
三角团队不仅确立了合作形式,更在认知层面上,达成了第一个共识性的探索纲领。他们知道,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无人知晓,但他们至少有了一个用来辨识方向、尽管还十分简陋的罗盘。
晨光愈发明亮,工坊内,理论的沉思与工程的实践继续交织。安全系统的建造在继续,数据的深度分析在继续,而对那个隐藏在神话与星光背后的、冰冷而强大的宇宙真相的追寻,也将在更加审慎、却也更加坚定的步伐中,继续向前。
喜欢神话物理局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神话物理局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