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硬盘的指示灯在王大锤那个布满油污的自制控制台上幽幽闪烁,数据流如同解开束缚的溪流,开始涌入工坊中央那几台经过魔改、性能强悍的服务器机组。硬盘轻微的读写声,瞬间被王大锤那充满行动力的喧嚣所淹没。
“好了!数据吃着饭,咱们也别闲着!”王大锤一拍大腿,从工作台底下扯出一块巨大的、边缘有些卷曲的白板,上面还残留着上次某个项目留下的、难以擦除的流体力学公式。他抓起一支粗壮的记号笔,唰唰几下画了一个简陋的框图,笔触粗犷有力。
“首要目标:捕捉并放大南曦发现的‘神话频率’信号,并尝试观测其可能产生的宏观物理效应。”他一边写一边大声说,像是在宣布一项军事行动,“难点在于,这信号强度弱得跟蚊子放屁一样,还他妈跟背景噪音搅和在一起。常规设备灵敏度不够,信噪比提不上去,啥也看不见。”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南曦和顾渊:“所以,咱们不能走寻常路。得用点‘野路子’。”
“野路子?”南曦微微蹙眉,作为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研究者,她对这个词本能地保持警惕。
“嘿嘿,”王大锤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与他粗糙的外表形成反差,“就是跳出标准仪器的框框,自己搭!用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非常规的问题!”
他不再多解释,而是直接行动起来,像一头嗅到猎物的豹子,开始在工坊那浩瀚的“零件海洋”中穿梭。
“老顾!别愣着,把你那个‘神频模板库’里,跟南曦信号匹配度最高的那几个特征的频率范围、波形特点,给我标出来!越详细越好!”他头也不回地喊道,同时从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箱里,翻找出几个看起来像是从专业录音设备上拆下来的、极其小巧精密的电容麦克风单元。
顾渊没有说话,立刻坐到一台终端前,调出他的数据库,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将筛选出的关键频率参数和波形特征导出。
王大锤的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他先是窜到工坊的一个角落,那里堆放着许多不同尺寸的金属和复合材料喇叭状物体,像是某种声学聚焦装置。他用手比划着,敲击着,侧耳倾听回声,最终选定了两个口径不同、内部刻有复杂螺旋纹路的青铜色抛物面反射器。
“这俩宝贝,是我以前捣鼓定向声波传输时做的,能有效聚集特定频段的声波,增益效果比市面上那些货色强多了!”他一边费力地把反射器拖到工作台边,一边得意地解释。
接着,他又跑到另一堆杂物前,翻找出几个包裹在防震泡沫里的、看起来十分老旧的真空管。“古董级低噪声放大管,妈的,现在都没人生产这玩意儿了,线性度比那些集成电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对付微弱信号,就得用这个!”
南曦看着他如同变魔术般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出所需的部件,心中的疑虑渐渐被好奇和惊叹所取代。王大锤对这座工坊里每一颗螺丝、每一段线缆的熟悉程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不仅仅是仓库,这是他身体的延伸,是他思维的实体化工具箱。
“南曦!”王大锤又喊道,“你的信号主要在21厘米波段,那是电磁波。但我们假设,这种‘神话频率’可能是一种更基础的、能在不同介质(比如物质、空间甚至某种场)中传递的‘信息包’,它或许会在声波频段,尤其是次声波和低频声波区域,产生某种‘影子’或者‘谐波耦合’!我需要你根据信号特征,帮我估算一下,在声波频段,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谐波范围和可能的调制方式!”
这个思路让南曦眼前一亮!确实,如果这种“信息”具有某种普适性,它很可能不会仅仅局限于电磁波这一种表现形式!她立刻投入到计算中,利用信号处理的知识,反推其可能在声学频段产生的特征。
王大锤则开始搭建核心的放大和信号处理单元。他没有使用现成的集成模块,而是用面包板和各种分立元件——精度极高的电阻、电容、电感,以及那些老旧的真空管——手工搭建起一个多级放大电路。他的焊接技术出神入化,焊点饱满圆润,线路走向清晰合理,尽管速度极快,却透着一股严谨的工匠气息。
“自动增益控制不能要,会抹掉信号本身的动态特征……带宽要足够宽,但不能引入额外噪声……屏蔽!妈的,屏蔽是关键!”他自言自语,又从一个架子上取下几卷不同材质的金属屏蔽网和导电布,开始仔细地包裹已经搭建好的电路部分。
顾渊将整理好的频率参数发送了过来。王大锤扫了一眼,立刻开始调整他刚刚找出来的那几个精密电容麦克风的偏置电路和前置放大器参数,使其对顾渊提供的“神频”范围达到最佳灵敏度。
然后,他又做出了一个让南曦瞠目结舌的举动。他跑到工坊的一个水槽边(那里居然还通着水),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开始调配一种淡蓝色的、粘稠的液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