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串的问题如同疾风骤雨,显示出他内心受到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抑制的研究热情。
南曦没有丝毫不悦,反而感到一种巨大的释然和兴奋。她迅速将自己带来的几个加密移动硬盘连接到平板电脑上(她做了充分准备),开始向顾渊展示更全面的数据:
· 阿里天文台捕获的原始信号流,以及经过严格去噪和增强处理后的版本。
· 与全球其他数个射电天文台(包括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遗址数据、澳大利亚的帕克斯望远镜部分公开数据流等)进行时间对齐和波形比对的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信号的全球同步特性。
· 她那个“跨文明神话符号数据库”的检索界面,展示了恩基符号与来自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玛雅、乃至复活节岛等地的符号或图案,在核心数学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
· 最后,她甚至调出了那个让她自己都感到不安的、信号中一段复杂噪声区与人类DNA非编码区碱基序列的统计学对应分析图。
顾渊一言不发,如同饥渴的旅人扑向甘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数据的浏览和分析中。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快地滑动、放大、切换视图,时而凝神细看,时而快速在心算着什么,口中偶尔会吐出一些南曦不太熟悉的、关于信息论或非线性动力学的术语。他的整个精神状态,从一个略带疲惫的讲述者,瞬间切换成了一个高度兴奋的、处于发现前沿的研究者。
地下室里只剩下他翻阅数据(虽然是电子数据)的细微声响和时而急促、时而深长的呼吸声。南曦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打扰。她知道,顾渊正在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快速地消化、验证、并整合她带来的这些惊人发现。
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当顾渊终于再次抬起头时,他的脸上混合着极度疲惫和极度亢奋的神色,眼白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亮得吓人。
“不可思议……”他喃喃自语,然后看向南曦,目光复杂,“南曦博士,你……你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我们很多人猜测存在,却始终找不到钥匙的门。”
他站起身,在堆满书籍的狭小空间里来回踱步,步伐因为激动而有些凌乱。
“全球同步的信号,排除了局部干扰。与特定远古符号的精确对应,排除了随机模式的可能性。跨文化的结构相似性,指向一个共同的、超越单个文明的源头。甚至……可能与生命的基础编码存在某种深层联系……”他猛地停下脚步,看向南曦,“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南曦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她感受到其中的重量,但具体的图景依旧模糊。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发现了一种……‘宇宙通用语’的碎片。”顾渊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预言般的肃穆,“或者,至少是一种记录了某种极端重要的、具有普适性影响的‘宇宙事件’的标准化编码方式。这种编码,既被烙印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表现为跨文化的神话符号),也可能被直接‘广播’在宇宙的某个背景频道中。而你,恰好调整到了这个频段,并且找到了破解其一层‘语法’的钥匙——那个苏美尔变换规则!”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将之前讲座的内容迅速擦掉一部分,然后开始飞快地书写和绘制:
· 在中央写下“信号S”和“符号Σ”。
· 画上双箭头,标注“数学同构(苏美尔变换)”。
· 从“符号Σ”引出多条线,连接至代表不同文明的缩写(Su. Sumerian, Eg. Egypt, Ma. Maya...),标注“跨文化结构相似性”。
· 从“信号S”引出一条线,指向一个代表“DNA非编码区”的螺旋结构,标注“潜在信息关联?”。
· 最后,他在所有这些东西的上方,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代表“源头?”。
“看,”顾渊指着白板上这个初步构建的关联图,“你的发现,将我之前分散的、基于间接证据(神话文本、遗迹测量)的研究,与直接的、可测量的物理观测(你的信号)连接了起来!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坚实的观测基础!”
他的激动感染了南曦。她意识到,自己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发现”,而是能够催化一个全新研究范式诞生的“催化剂”。她不再是孤独的守夜人,而是找到了一个能够共同绘制新地图的伙伴。
“但是,顾老师,”南曦没有被兴奋冲昏头脑,她提出了现实的问题,“我们现在只有相关性。我们还需要验证,需要实验,需要弄清楚这信号到底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尤其是……能够证明这种‘关联’具有物理效应的实证。”
顾渊点了点头,激动的神色稍微平复,恢复了那种研究者的冷静。“你说得对。相关性不是因果性。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这种‘神话频率’或‘宇宙编码’是否真的能在现实世界中产生可观测的效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