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里浑浊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旧硬盘偶尔的“咔哒”声,像一颗微弱的心脏在知识的躯壳中跳动。顾渊那句“一段‘回响’”,如同投入寂静深潭的石子,在南曦的心湖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回响。不是随机的宇宙背景辐射,不是未知的空间探测器信号,也不是任何可以轻易归类的地球物理现象。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她内心深处那个模糊却日益清晰的预感——她捕捉到的,是某种跨越了难以想象的时间或空间距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意义的“信息”的残余波动。而顾渊,仅仅凭借一段波形片段和他基于神话重建的模型,就直指核心。
震惊过后,是一种近乎眩晕的确认感。她不是一个人。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她之前,就已经在这条荒芜而诡异的路径上探索,并且建立了一套足以理解她发现的语言体系。那种在阿里天文台被孤立、被质疑的沉重压力,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可以分担、甚至可以交流的支点。
“回响……”南曦重复着这个词,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干涩,“您认为,这是对什么的回应?”
顾渊没有立刻回答。他收回指向图纸的手,缓缓坐回那张堆满书籍的椅子,目光重新落在那段信号波形上,眼神深邃,仿佛要穿透屏幕,看到其背后隐藏的宏大图景。他习惯性地用食指关节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沉闷的声响。
“不确定。”他的回答依旧谨慎,但不再是拒人千里的保守,“可能是对某个远古高能事件的‘记忆性共振’,宇宙本身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重放’过去的印记,就像山谷里的回声。也可能是……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持续存在的‘背景信息场’的局部显化,就像海洋深处的背景噪音,偶尔会因为特定的洋流和地形,在某个海湾形成可闻的涌浪。”
他顿了顿,抬起眼,目光锐利地看向南曦:“但更让我在意的是它与‘古老模式’的契合度。你这段信号,不是孤立的。它的某些结构特征,在我整理的不同文明‘神性频率’模拟库中,能找到高度相似的‘模板’。这强烈暗示,它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的集体记忆——或者说,在人类文明曾被动记录下的物理现实——中,存在过它的‘原型’。”
南曦感到脊背一阵发凉。顾渊的推断,与她数据库里那些跨文化符号的关联性,完美地衔接上了!符号是“静态”的模板,而信号是“动态”的实例!两者指向同一个源头!
她再也无法保持最初的谨慎和试探。眼前的顾渊,不仅不是她预想中那种沉溺于幻想的偏执狂,反而是一个思维极其缜密、逻辑严谨、并且掌握了大量她所未闻的边缘证据的学者。他是她目前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盟友。
“顾老师,”南曦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提高,她上前一步,将平板电脑放在桌上,快速操作着,“您看到的这段波形,只是我捕获信号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它是一个持续的、结构极其复杂的全局性现象。而且……”
她深吸一口气,调出了那张最终的、也是最震撼的对比图——由信号核心段经过“苏美尔螺旋变换”后生成的三维模型,与恩基泥板符号的高清扫描图并列放置。
“……而且,当我对信号的核心部分,应用一种基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装饰艺术的几何变换规则后,它呈现出了这个。”
她将屏幕转向顾渊。
那一刻,南曦清晰地看到,顾渊脸上那层惯常的、如同冰封湖面般的平静,骤然碎裂了。
他的瞳孔在厚厚的镜片后猛地收缩,身体下意识地前倾,几乎要从椅子上站起来。他的呼吸似乎停滞了一瞬,手指悬在半空,微微颤抖。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两个图像,那个散发着幽蓝光芒的、由现代科技捕捉的宇宙信号转换而成的三维结构,与那个跨越五千年时光、由芦苇杆压印在泥板上的古老符号,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完美的姿态重叠在一起。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压缩、被扭曲。现代实验室与远古祭祀场,射电望远镜与楔形文字,在这间杂乱的地下室里,通过两块屏幕,完成了一次无声却石破天惊的对接。
“恩基……”顾渊几乎是无声地吐出了这两个字,声音沙哑,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近乎敬畏的震颤。他没有去质疑变换规则是否合理,没有去寻找任何牵强的巧合解释。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神话符号背后潜在物理意义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种程度的吻合,已经远远超出了巧合或人为误差所能解释的范畴。这是一种……“印证”。一种来自不同维度、不同时代的证据,对同一个核心真相的交叉印证。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南曦,那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急切和探究:“完整的信号数据!你有多少?持续时间?全球同步性的证据?你之前提到的数据库关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