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提到了生物效应。“神话中常有接触‘神域’或‘神物’后,凡人获得异能或迅速衰老、死亡的记载。如果某些地点或物体,因其特殊的几何结构或材料特性,能够聚焦或反射某种未知的宇宙辐射或地球能量场,那么这种生物效应或许并非完全虚构。”
整个讲述过程中,顾渊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他没有渲染神秘主义,没有诉诸情感,而是不断地引用数据、模型、计算公式和跨文化比较。他将神话彻底“去魅”,将其视为一个等待破译的、由物理规律写就的古老数据库。
然而,南曦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极致的理性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沉的、近乎悲怆的激情。因为他所描绘的图景太过惊人:人类的早期记忆,可能并非始于篝火旁的故事会,而是始于对一场席卷全球的、近乎毁灭性的高能物理灾难的集体创伤记录。所谓的神,或许是古人无法理解的宇宙力量的代称;所谓的神迹,或许是那些力量在地球上留下的物理印痕。
讲座持续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结束后,有短暂的提问和交流时间。
一位年轻的技术宅提问:“顾老师,如果您的假设成立,那么发出这种‘高能物理事件’的源头是什么?是自然现象,还是……像某些理论猜测的,存在一个史前高级文明,甚至地外干预?”
顾渊推了推眼镜,回答得异常谨慎:“基于现有证据,我无法,也不愿意给出任何关于源头的确定性结论。我的工作重点是解读‘记录’本身,分析其编码模式。源头问题属于更高层级的推测,需要更坚实的证据链。可能是极端自然现象,也可能是我们目前物理学无法描述的其它可能性。保持开放,但更要保持严谨,避免滑入没有根据的幻想。”
那位戴着矿石项链的中年女性则问:“您的理论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其实以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掌握着某种关于宇宙运行的‘深层知识’?”
“我不认为那是‘掌握’,”顾渊沉吟道,“更像是‘经历’和‘被迫记录’。他们是被动承受了这些事件,并用他们唯一能理解的方式——拟人化的、故事化的方式——将其传承下来。关键在于,这些故事内部,可能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关于那些事件物理本质的客观参数。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提取这些参数的钥匙。”
提问和交流的气氛认真而专注,但南曦也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壁垒。这些听众显然是顾渊理论的同情者或追随者,他们的提问更多是在深化理解,而非挑战核心假设。这里是一个回音壁,而非辩论场。
在整个过程中,南曦始终沉默地观察着。她看到了顾渊思想的锐利与深度,也看到了他为了维持理论的“科学性”而表现出的极度克制与谨慎。这与外界将他描绘成“疯狂幻想家”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是一个行走在刀锋上的探索者,一边竭力拓展认知的边界,一边严防自己坠入神秘主义的深渊。
沙龙临近尾声,听众开始陆续散去,低声交谈着,脸上带着思索的表情。顾渊站在桌边,整理着散乱的稿纸,神态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明。
南曦知道,时机到了。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穿过稀疏的人群,向顾渊走去。
顾渊似乎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陌生的、气质与在场其他人明显不同的女性。他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平静地看向她,目光中带着询问,但没有丝毫意外,仿佛早已预料到她的到来。
“顾老师,您好。”南曦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是南曦,之前给您发邮件的那位。感谢您允许我参加今晚的沙龙。”
顾渊微微点了点头,算是回应,没有说话,等待着她继续。
“您的讲座非常……启人深思。”南曦斟酌着用词,“尤其是关于神话叙事与物理事件可能在结构上对应的观点。这让我想到了一些……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观测现象。”
她停顿了一下,观察着顾渊的反应。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但眼神似乎专注了一分。
“哦?”顾渊发出了一个简单的音节,示意她说下去。
南曦知道,仅仅是口头上的兴趣表达,无法引起对方真正的重视。她必须拿出一点实质性的东西,作为敲门砖。她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个平板电脑,解锁屏幕,调出了一张精心准备的图片。
那是她信号波形中一段最具代表性、结构最清晰的片段,经过增强处理后的图像。她没有展示那个与苏美尔符号完全吻合的三维模型,那太过惊悚。她选择的这段波形,其本身复杂的谐波结构和非随机模式,就足以引起任何信号处理专家的注意。
“这是我在阿里天文台,近期持续接收到的一种全球性、同步的射频异常信号中的一小段。”南曦将平板电脑递到顾渊面前,同时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它的结构非常特殊,不同于任何已知的自然或人造干扰源。我尝试了各种常规分析,都无法解释其起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