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战争年代,这个胆小怕事的年轻人被迫走上战场。
他在阻击战中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最终英勇牺牲。
对他来说,表演难度不算高,长期锻炼的身体也能应付战争戏份,只是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让他苦不堪言。
这天到片场化妆、换好戏服后,五点多吃了几个包子就等着拍摄。
虽然签约半个月了,但他每天只拍一两场戏。
冯晓刚的剧组自然不会因为配角而调整安排。
孙祺经常在道具组和特技组转悠,想学习战争片的拍摄技巧。
《集结号》改编自小说《官司》,讲述解放战争期间九连连长谷子地执行阻击任务,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
在目睹战友接连牺牲后,谷子地坚持寻找**的故事。
在孙祺看来,这部作品堪称华语战争片的里程碑。
它打破了传统战争片的英雄叙事,真实展现了战争的荒诞与残酷。
影片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而是用冷静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与历史的沉重故事。
相比以往战争片中任劳任怨、甘愿牺牲的军人形象,谷子地曾质问:“你怕被咬死,我们就不怕吗?”这些战士不再为虚无的理想献身——姜茂财为兄弟而死,王金存为不辜负战友的信任而亡。
他们的牺牲没有华丽的口号伴随。
整部电影在质疑牺牲的意义的同时,也肯定了牺牲的价值,是主旋律战争题材的一座丰碑。
当时冯晓刚还是个可靠的厨师。
但这些对孙祺来说并不重要,他现在最关注的是剧组的特技拍摄——这是他能学到的东西。
记得前世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内心震撼不已。
这是我们华夏能拍出的电影吗?
甚至有种《拯救大兵瑞恩》的感觉。
《集结号》请来了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的特技团队,剧组里也有对应的本地特技人员。
孙祺这几天认识了一位。
“盛和~”
“诶,叔~”
听到“叔”这个称呼,孙祺无奈地拍了下额头。
自己才十九岁,却被叫叔。
但这个称呼又说得过去,让他无法反驳。
孙盛和今年二十岁,比孙祺大一岁,老家在宽店。
他当了四年兵,今年因为父亲中风瘫痪、姐姐远嫁,家里只剩他一个儿子,只好退伍回家照顾父母。
部队四年的经历让他眼界开阔,不愿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听说附近有剧组招群众演员,他就报了名。
他长相端正,性格踏实,很快就被剧组录取。
有一次拍戏,预先安排的**没响,特技组的人又不在,是他主动上前排除了故障。
后来才知道,他在部队当了四年工兵,天天和**物打交道。
副导演了解后,直接把他调到了华夏特技组。
这几天孙祺一有空就往特技组跑。
韩国团队那边保密很严,除了导演冯小刚,谁都不让看,生怕被学去,实在小气。
他只好来华夏组这边转悠,时间一长,便和孙盛和熟悉起来。
两人聊天时发现是同宗,翻了族谱,算是五服以外的亲戚。
孙祺出生在京城,名字没按辈分来起。
他父亲是“旭”字辈,和孙盛和的爷爷同辈。
听说盛和的父亲生病住院,孙祺特意抽空去探望,还留了些钱。
从那以后,盛和见了他就喊叔。
“今天任务重吗?”
“还行,四个场景,十六组**,位置都定好了。”
孙祺凑近盛和耳边,压低声音问:
“那帮韩国人水平怎么样?”
“不错,挺厉害的。
不过他们用的和我在部队接触的不一样,估计在**里加了别的东西。
看着效果猛,火光烟尘大,其实威力比部队的真家伙小多了。”
“拍电影要真道具吗?你是想把我们这些演员都搭进去?”
盛和听完,脸上露出几分尴尬,一边挠头一边笑。
“喜欢干这行吗?”
“当然喜欢!在部队天天接触这些,回家快一年了,手痒得很。”
你简直像个狂热分子。
不过确实是个人才。
孙祺搂住盛和的肩膀。
“你好好跟着学,以后我带你出去拍戏,咱们也弄大场面。”
盛和一听以后还能玩真的,眼睛顿时亮了,连连点头如小鸡啄米。
“太好了,叔!”
孙祺正和盛和说着,忽然听见远处有人喊他。
“孙祺,孙祺,快过来,制片人找你。”
制片人找我有什么事?
东北,宽店。
《集结号》剧组的临时办公室。
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几间用彩钢板搭起来的简易房子,勉强挡点风。
屋里生着炉子,温度不高,但总比在外面吹冷风强。
剧组的制片人名义上是王忠磊,但他基本只是挂名。
作为华艺公司的总经理,除非剧组有大事,否则他不会来片场。
实际负责的是一个叫马涛的人,孙祺没见过,但听王宝强提起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