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键情节都处于抒情、叙事和人物塑造的交汇点。
比如男女主角,一个是差生,一个是优等生,一开始互不顺眼,后来孙祺主动帮助刘一非饰演的沈佳宜,把自己的课本借给她——这是两人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
这段情节对推动故事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至关重要,需要重点处理。
其他类似的剧情节点也应围绕这些核心点进行剪辑。
第三是镜头风格。
早在拍摄阶段,孙祺就提出,除了刘一非的部分特写镜头外,其他部分不需要刻意炫技,注重画面色彩与构图,拍摄手法尽量常规,避免无意义的长镜头。
通过快速切换镜头,每4到10秒变换一次画面,穿插男女主角假日约会的片段,两人嬉笑打闹、分享零食的情景交替出现。
这种蒙太奇手法让影片节奏明快流畅,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这些技巧一部分来自孙祺在拍摄时的灵感,一部分得益于田老头的现场指导,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薛小璐没有多说话,只是点头表示认同。
她对孙祺的能力非常了解——从《送你一朵小红花》到现在的《那些年》,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工作,她都亲眼见证了孙祺的成长。
而俞非鸿则露出惊讶的表情。
她没想到孙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如此深刻,讲起来条理清晰,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俞非鸿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位师弟,此刻她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确实天赋异禀。
中午一点,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中心。
孙祺来到《那些年》专用的3号剪辑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咚”“咚”“咚”
没人回应?按理说这个时间不该没人。
自从《那些年》进入青影厂后期阶段,3号剪辑室几乎一直有人。
三把钥匙分别由薛小璐、孙祺和厂里剪辑师保管。
孙祺拿出钥匙打开门。
剪辑室类似录音棚,用电脑软件进行数字剪辑。
空间不大,有工作区、两台专业剪辑设备、一台投影仪,还有一个小休息室。
电脑屏幕保护程序正在运行,工作台上放着半温的花茶。
孙祺猜测剪辑师可能临时出去吃饭了。
他将剪好的片段导入投影仪,靠在沙发上观看。
这段蒙太奇处理得恰到好处……
神仙姐姐的容貌确实出众。
那双清澈的眼睛充满灵气。
那个时期的神仙姐姐灵动鲜活,后来却逐渐失去光彩。
除了剧本和制作因素,前世她在最美的年华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确实磨去了那份灵动。
不知道这一世她会不会重蹈覆辙。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劝她,只是不知她是否听得进去。
想到刘一非,孙祺不由轻叹一声。
“我翱翔于阴云密布的天际,你却只是冷眼旁观。”
手机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把手从嘴边拿开,轻轻甩了甩,神情有些烦躁。
重活一世,这个该死的旧习惯还是跟着来了。
孙祺前世有个改不掉的毛病——看东西时总不自觉地咬手指,不管是看电影还是看书。
这种“无意识”的动作很烦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塞进嘴里了,脑子里想着事,哪还顾得上管它。
想改也难。
医生说是小时候缺钙留下的毛病,后来他把钙片当糖吃也没见好,实在让人头疼。
“喂,凡哥。”
“嗯?有进展了?什么消息?”
“好,我在青影厂做后期,你过来吧。”
“行,我等你,3号剪辑室。”
电话是杨帆打来的。
电视剧《士兵突击》六月初已经全部完成制作。
多亏孙祺追加投资,后期进度比前世快了很多。
从二月建组、三月开机,四月底杀青进入后期,到六月初全部完成,前后只用了四个多月。
对一部三十集的精良剧来说,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成片现在由华艺保存,唯一一份备份交给了八一厂。
华艺已经运作了半个月。
杨帆特意跑来通知,想必是有特殊情况。
不到二十分钟,敲门声响起,估计是杨帆到了。
孙祺开门,果然是他。
迎他进来后,“咔”地锁上门——这样就算剪辑师回来,他们也能有个准备。
孙祺顺手从茶几下拿出一瓶矿泉水递过去。
杨帆接过,拧开瓶盖,“咕咚咕咚”喝下半瓶。
“哈——痛快!”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抱怨道:
“靠,还没到七月,帝都就热成这样。”
孙祺听后,把空调温度又调低两度,问道:
“怎么样凡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跟老康那边谈妥了,八一厂也同意了。
只要华艺想低价出手,我们三方一起反对,肯定能拦住他们。”
孙祺听了,不自觉地握紧拳头。
“太好了!”
杨帆看了他一眼。
“先别太高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