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很开明,表示支持,但要求他先打好戏腔基础,不能糟蹋传统。
孙祺自己也愿意多学一门技艺,就顺势提出想重新跟老人学。
老人却婉拒了,说身体不行了,让孙祺去找他的小师姐学。
孙祺这才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老人快八十了,哪还有那么多精力。
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孙祺从小在老人身边长大,和老人的徒弟们一直以师兄师姐相称。
一提到这位小师姐,孙祺下意识打了个寒颤,可怎么也想不起是谁。
见老人有些疲惫,母子俩便起身告辞。
八号一大早,孙祺一家三口带着大包小包挤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
京城火车站
“哐当”一声,列车缓缓启动。
随着车身轻轻摇晃,很快离开了京城。
孙祺望着窗外。
天空清澈明朗,阳光洒满大地。
连绵的平原展现在眼前,一片雪白中偶尔夹杂着枯黄,令人心情舒畅。
“啤酒白酒矿泉水,香烟瓜子火腿肠——麻烦前面的脚收一收——”
啧,气氛全没了。
中午,孙祺一家艰难地从车站出来。
眼前人来人往,俄式建筑和**上的纪念碑让人回忆起过往。
知道孙祺一家今天从京城回来,所有亲戚都赶来了。
小姑和奶奶在厨房忙碌,奶奶特意做了孙祺前世最爱吃的炸丸子。
进门后,老孙带着孙祺给爷爷上香。
孙祺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爷爷家度过。
爷爷是位老党员,家规严明,对长孙孙祺要求尤其高。
小时候他常和爷爷争执,直到工作后,看到爷爷身披镰刀旗时的庄严模样,他才真正明白老一辈创业的艰辛。
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或许就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即便重活一世,这种遗憾也无法弥补。
孙祺跪在爷爷照片前,认真磕头、点香。
一家人坐在客厅准备吃饭。
这个年代不像后来,宴席上不用考虑痛风、三高等问题,讲究清淡。
此时是2005年,许多地方刚解决温饱,团圆饭上摆满了鱼肉。
孙祺并不觉得油腻,他享受的是家人团聚的温暖。
饭后大家在客厅聊天,幸好奶奶家空间大。
张晴提起孙祺转学艺术的事,大家都为家里可能出个明星感到高兴。
亲人们想法简单,以为考上北影、中戏就能成明星,不了解娱乐圈的激烈竞争。
每年这些学校毕业生中,能接到戏的不到一半,没有贵人提携,全靠运气。
张晴播放了孙祺唱的歌,小姑好奇地问:“歌里那个在山下等你的小落是谁呀?”
孙祺一时说不出,只好说是游戏里的人物——因为《大梦主》还没出现。
除夕夜,全家一起看春晚。
舞蹈《千手观音》令人震撼,聋哑演员舞姿优美。
赵本山的小品仍是最大亮点,虽然铁三角没聚齐,但笑料依旧。
孙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春晚。
后来的节目简直没法比。
零点时,作为长孙的孙祺按传统为去世的亲人烧纸钱。
四周鞭炮声不断,夜空烟花璀璨,他在心里默默祝福所有亲人平安。
因要准备艺考,正月初三孙祺一家返回京城。
张晴原本想带他去张国立家拜年,但张老师春节期间演出忙,要正月十五后才能回京,计划只好取消。
距离艺考只剩一周,孙祺心中有些焦急——毕竟这是他两世以来第一次参加,万一失败,进军娱乐圈的计划就全完了。
为了全力备考,他利用最后的时间,每天跟着母亲去舞团排练厅练习。
张晴为他编排了一段蒙古风格的民族舞,动作大气洒脱,正好适合他这样有基础却生疏的舞者。
母亲特意请来一位年轻人现场指导。
看着比自己前世还年轻的“叔叔”,孙祺心里有些不满,但也只能恭敬地叫一声。
毕竟对方是特意在春节假期过来帮忙的,叫几声也无妨。
连续苦练到初八培训班开课,张晴才勉强认可了几子的舞蹈水平。
最后四节课,老教授开始教真正的技巧:无实物表演虽然属于基础课程,但想要演好并不容易。
他通过分析《吃面条》的经典片段,一帧一帧讲解动作要点,并安排命题练习。
后两节课更是完全模拟艺考现场。
孙祺选了《乡愁》作为朗诵内容——虽然这是大家常见的文章,但两世为人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声乐部分则选择了《探清水河》,正好能发挥他的戏腔优势。
集训结束那晚,孙祺认真总结:对初学者来说,表演的关键在于观察与模仿。
观察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演出更真实;模仿则要研究成功表演的逻辑,从中借鉴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知道这只是起点,表演艺术易学难精。
不过,相比同龄人,他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能反复观看前世影视作品的能力——虽然还不能完全融入角色,但足以逐帧学习经典表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