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正说得起劲的时候我手机响了。我连忙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
“你好,是尧主任吧!我是大兴蜂产品厂黄建发呀!在邾洲吗?”
“你好!黄厂长,好久没听到你电话了。我现在W市呀。”
黄厂长是我99年到新中分理处当主任时认识的,他是当初新中分理处信贷员朱会计的内弟。
在三河镇开了一家蜂蜜厂,每年从4月初收购蜂蜜加工,10月资金回笼。我们分理处就是抢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吸收大兴蜂厂的存款,算起来与他们打交道也有5个年头了。彼此都互相信任。
“哎呀,我今天刚到城关,以为你在城关想约你聚聚呢!”黄厂长遗憾地说道。
“不好意思呀,儿子今年转学到W市了,所以周末就回W市陪儿子。
黄厂长,你们马上要开始收购蜂蜜了吧!有什么事情你直接说。”我说道。
“电话里也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那接你周一到厂里来看看?”黄厂长问道。
“好,我周一上午把分理处的事情安排完,就到你们厂里去转转。”我连忙答应道。
周日晚上我和老婆开车回了邾洲城关。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我在办公室开了一个内外勤的碰头会。离季末还只剩下三天时间了。听了一下张主任和王经理的汇报。两项存款和贴现以及中间业务都超额完成了季末任务。虽然心里有底了,但还是嘱咐张主任注意最后三天大额存款动向,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
碰头会过后我和王经理开车就往三河镇大兴蜂产品厂赶去。
三河镇总带着点旧时光的温吞。它属从前的东半县,地图上看像片被河水浸软的柳叶,飘在邾洲城关近郊,离那片渐渐长高的楼群不过十公里路。
镇口的老皂荚树还记着东半县的说法,树皮皲裂如老人手背,枝桠间总挂着几缕晨雾。
往三河镇东开,柏油路渐渐褪去镇中心的热闹,两侧的店铺换成了疏落的民居,白墙灰瓦在绿树间时隐时现,不知不觉就到了镇尾。
大兴蜂产品厂就立在大道北侧,青灰色的厂房不高,墙面上爬着几缕丝瓜藤,门口堆着十几个原木蜂箱,箱缝里偶尔有金棕色的蜜蜂嗡鸣着起落,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槐花蜜香,甜得润人。
厂门口的路牌歪歪扭扭指向“双唐镇 8km”,大道从这里开始变得开阔,南侧是连片的油菜田,此时虽非花期,墨绿的叶片却吸饱了阳光,北侧则散落着更多蜂箱,养蜂人的帆布帐篷搭在田埂边,隐约能看见晾在绳上的花格子衬衫。
来到厂门,我按了三声喇叭,门卫张师付就走了出来,看了看坐在驾驶的我。
“哦,是尧主任来了,快请进,黄厂长在二楼办公室等着你咧!”说着他按了按自动厂门的按钮,自动门徐徐向右边后缩。我开车进了厂门把车停好。
我下了车,黑色皮鞋踩在厂内的水泥地上,发出沉稳的声响。我理了理行服的衣襟,门卫老张脸上堆着笑,右手仍搭在按钮盒上,左手朝办公楼方向比了个的手势。
我迈步进入,沿着黄线标示的人行道走向办公楼,台阶边缘的青苔在晨露中泛着微光,二楼东侧的玻璃窗后,隐约可见有人影正朝楼下挥手。
走向二楼,黄厂长已站在二楼的台阶上等着,老远伸着手。我连忙上前握住黄厂长的手。
“黄厂长,你好呀!蜂蜜做得好,越显年轻了。”我笑着说道。
“不是夸,尧主任,我们的蜂产品确实养颜,我们的产品出口欧美。”
黄厂长还是老样子,一见面就大力宣传他的产品。
办公室的百叶窗漏进几缕浅金阳光,落在深棕色的实木办公桌上,映得桌面木纹愈发清晰。
他引我们在桌旁的皮质沙发坐下,转身从书柜第三层取下一只青瓷小罐,罐身描着缠枝莲纹,罐口系着米白棉绳,绳结处还坠着枚小小的蜜蜡章,刻着“春山酿”三个字。
“这是去年刚生产出口欧美的野桂花蜜,”他说着旋开罐盖,一股清润的甜香便漫了开来,像把整座春天的花田搬进了屋子。蜜色是透亮的琥珀色,稠得能拉出细韧的丝,他用银匙舀出两勺,分别放进两只白瓷杯里——杯沿还留着细密的冰裂纹。
热水壶“嗡”地响了声跳断,黄厂长提起壶,将温水缓缓注进杯里,水流在杯中激起小小的漩涡,蜂蜜便顺着漩涡慢慢化开,晕出一圈圈浅黄的涟漪。
他把杯子推到我们面前时,杯壁已凝了层薄薄的水汽。我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瓷面,鼻尖萦绕着桂花与花蜜的混合香气,甜而不腻,带着山野的清冽。
王经理抿了一口,眼里漾开笑意:“这蜜好,入喉是甘的,回口带点微酸,像含着颗刚熟的野果。”
我也浅酌一口,暖意从舌尖一路淌到胃里,连带着连日来的疲惫都轻了几分。他自己也倒了杯,坐在对面的单人沙发上,指尖摩挲着杯沿,阳光落在他眼角的细纹里,竟也显得柔和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