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意搭上了牛叔的牛车,摇摇晃晃地向镇上驶去。车轱辘在土路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伴随着牛铃清脆的叮当声,奏出了一曲乡村特有的交响乐。
同车的几个婶子在聊天,许知意精神抖擞的盘算着今天的采购计划。
到了镇上,许知意照例先去供销社转了一圈。她买了些针线、肥皂之类的日用品,又特意在卖粮食的柜台前驻足良久,和售货员聊了会儿天,这才拎着个空篮子走出供销社——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空间里的物资过个明路而已。
拐过几个弯,许知意熟门熟路地走进纺织厂宿舍隔壁的一条小巷。
这里是她通过苏婶的帮助,以每月五元钱的价格租下的一个小院子。院子不大,但胜在僻静,还有个可以上锁的杂物间,正好用来做临时仓库。
推开斑驳的木门,院子里静悄悄的。许知意反手闩上门,这才松了口气。她打量了一下这个花了她不少心思的小院子,虽然简陋,但却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
许知意心中默念,下一刻已经置身于空间之中。
空间里依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黑土地上的作物又到了收获的时候,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各色蔬菜都长势喜人。许知意先进行了一键收获,看着仓库里新增加的粮食储备,满意地点点头。
接着,她开始精心挑选明天办酒要用的物资。既然是住宅酒,自然要办得体面些,让帮忙的乡亲们都吃好喝好。
她先选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肉色鲜红,脂肪层如白玉般晶莹。又挑了肋排,骨头小肉厚,最适合做糖醋排骨。土豆要选黄心的,炖煮后口感绵软;野葱是之前从向阳村采的野葱苗移到空间培育的,刚刚收获,香气特别浓郁;西红柿红得发亮,个个饱满多汁;鸡蛋则挑了最大的,蛋壳呈现出健康的粉红色。
看着堆成小山的食材,许知意突然想到主食的问题。光是米饭恐怕不够,还得准备些馒头。但她一个人揉面实在太费时间了...
有了!许知意眼睛一亮,想起之前在竹楼的厨房里看到过一台揉面机。她快步走进竹楼,果然在储物间找到了那台机器。虽然样式古朴,但功能完好,插上电就能用。
许知意量出足量的玉米面和白面,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灵泉水和面。面团在机器的搅拌下渐渐变得光滑柔软,散发出粮食特有的香气。她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揉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馒头坯子。
整整一百个馒头坯子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看得许知意成就感满满。她将馒头蒸熟,黄澄澄的玉米面馒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让人看了就食指大动。
将所有物资整理妥当,许知意闪身出了空间。小院子里顿时堆满了各种食材,琳琅满目得像个小集市。她仔细清点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这才锁上门去找苏婶。
苏婶看到这么多优质食材,惊讶得合不拢嘴:哎哟我的小意!你这手笔也太大了吧!村里办酒可没见过这么丰盛的!
许知意笑着挽住苏婶的胳膊:一辈子也就盖这么一次房子,可不能亏待了帮忙的乡亲们。婶子,明天还得麻烦您找个可靠的人,帮我把这些东西送到村里去。
放心吧!苏婶拍着胸脯保证,我让我家两个侄子给你送去,保准给你办得妥妥的!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两辆牛车就驶进了向阳村。赶车的是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穿着整洁的工装,一看就是城里人。
老乡,请问许知意许知青家怎么走?年纪稍长的那个年轻人礼貌地向路边的村民问路。
村民打量着牛车上堆得高高的物资,眼中闪过羡慕的神色:哟,是给许知青送东西的啊?往前走,那两栋新盖的砖瓦房就是!
好嘞,谢谢您!
两辆牛车在村民好奇的目光中驶到许知意家门口。听到动静,傅母和另外两个帮忙的婶子都迎了出来。当她们看到年轻人开始往下搬物资时,眼睛都瞪直了。
哎哟我的老天爷!王婶惊呼道,这么多肉!还有白面!许知青这是把供销社搬空了吗?
李婶拿起一个玉米面馒头捏了捏,啧啧称奇:这馒头蒸得可真漂亮!又松又软,比国营饭店的还好!
傅母看着堆满厨房的食材,又是心疼又是感慨:许知青啊,你这手缝也太大了吧!村里请吃饭用不着这么破费的!
许知意正指挥着年轻人摆放食材,闻言笑道:那哪行呢!这么多天大家帮我们盖房子辛苦了,而且我们初来乍到,肯定要好好请大家吃一顿。
可是这也太丰盛了...傅母还想再劝,却被许知意塞过来一把野葱。
婶子,咱们快忙起来吧!等下客人们就要来了。
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傅母负责主厨,她的刀工极好,五花肉切得厚薄均匀,排骨剁得大小一致。王婶在一旁打下手,洗菜切菜动作麻利。李婶则负责照看灶火,几个灶眼同时开火,蒸煮炒炖井然有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