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陨落之眠...”
沈心澜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传来,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林晓风站在地下石窟的入口,凝视着那具与岩石融为一体的庞大遗骸,混沌之眼能清晰地看到,精纯的地脉能量如同血液般,从那颗石化心脏中缓缓流出,滋养着整片山脉。
“根据零星的古老记载,”沈心澜继续说道,“那是一位在遥远神话时代陨落的远古巨人,或者说,‘泰坦’。它的身躯化作了山脉,血液化作了灵脉。它并未完全死去,而是陷入了一种永恒的沉眠。它的意识分散在整片地脉中,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严肃:“选择这里作为基地,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是,这里的地脉能量等级极高,且与混沌的包容性有某种契合,如果能得到其‘认可’,基地将拥有近乎无穷的能量源泉和天然的强大屏障。风险是...任何过度的刺激,都可能惊醒那沉睡的意志。一旦它苏醒,哪怕只是一部分,对我们而言都将是灭顶之灾。”
林晓风沉默着,感受着那遗骸散发出的、如同大地本身般厚重而古老的威压。他尝试着将一缕极其温和、充满善意的混沌之气,如同触须般缓缓探向那具遗骸。
混沌之气接触到遗骸表面的岩石,没有受到排斥,反而如同水滴融入海绵般,被缓慢地吸收了进去。紧接着,林晓风仿佛听到了一声极其遥远、如同来自洪荒太古的...叹息。那叹息中带着无尽的疲惫与沧桑,却没有恶意。
同时,一股微弱但清晰的信息流,顺着混沌之气反馈回来——那是一幅幅残缺的画面:星辰陨落,大地崩裂,巨大的身影在战斗中倒下,为了守护什么而流尽最后一滴血...以及一个坚定的、沉眠的意志:守护与等待。
它似乎在等待什么,或者...在守护着什么。
林晓风收回混沌之气,心中有了决断。他对着通讯器说道:“沈先生,我决定,就在这里。”
通讯那头的沈心澜似乎并不意外,反而轻笑了一声:“有魄力。看来你已经和那位‘邻居’初步交流过了?很好。那么,建设方案需要调整。我们不能破坏它的沉眠,而是要‘融入’它,成为它守护的一部分。具体的建设准则和技术支持,我会立刻发给你。”
新的建设准则很快传来,核心思想是“共生”与“顺应”。所有建筑结构必须避开遗骸的主要骨架和能量节点,利用天然洞穴和岩层结构进行改造。能量系统不能强行抽取地脉,而是要像嫁接一样,温和地引导和借用。防御系统则需要与遗骸本身散发的力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活”的防御。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建设的难度和成本,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唯一的选择。
基地建设,在一种小心翼翼、近乎敬畏的氛围中,正式展开。
沈心澜派来的工程团队展现了惊人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实力。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声波探测技术,精确地绘制出地下遗骸的完整轮廓和能量流动图谱。然后,利用高功率但能量频率极其温和的激光切割和分子共振技术,在不惊动遗骸的前提下,开凿和加固岩层。
建筑材料使用的是一种沈心澜提供的、名为“活性记忆合金”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强度极高,还能根据周围能量环境自动微调形态,甚至能吸收和储存少量能量,具备自我修复的雏形。
林晓风则带领团队,负责最核心的部分——能量系统的构建与防御阵法的布置。
他根据沈心澜提供的技术和自己对混沌之力的理解,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混沌共鸣阵”。他在几个选定的、与遗骸能量流交汇又不至于惊扰其沉眠的关键节点上,埋设了由混沌之气多次淬炼过的核心阵基。这些阵基如同放大器,能温和地引导地脉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基地所需的稳定能源,同时将基地的存在“伪装”成遗骸自然能量循环的一部分。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控制力,林晓风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工作了数日,才勉强完成了核心阵基的布置。当最后一个阵基埋设完成,整个地下空间轻轻一震,一股温暖、磅礴而充满生机的能量如同潮汐般开始在整个初步成型的基地框架内流转起来。灯光逐一亮起,空气净化系统开始运行,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王胖子看着监控屏幕上稳定上升的能量读数,激动地挥舞着拳头:“成功了!我们有自己的能源了!还是无限能源!”
苏雨晴则负责基地的安全系统和外部伪装。她利用沈心澜提供的“光学迷彩生成器”和“能量波动模拟技术”,将基地入口和几个通风口完美地融入了山体环境,从外界看,这里就是一片普通的、植被茂密的山坡。同时,她布置了大量的震动传感器、热能探测器和能量感应器,构成了严密的外部警戒网络。
李慕白则沉浸在基地内部环境的构建中。他设计了一套利用地热和能量循环的恒温恒湿系统,以及一套基于“宁神石”原理的空气净化与氛围调节系统,确保基地内部始终处于最适合生活和修炼的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