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晚微光基金”的宣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苏晚预想的要广阔和深远。
直播结束后的四十八小时里,苏晚的后台私信、工作邮箱,甚至是林娜的手机,都被雪花般的信息淹没了。有表示支持和捐款意向的,有咨询基金会运作细则的,但更多的,是雪片般飞来的求助申请。
每一条信息的背后,都似乎藏着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失学的孩子、重病的家人、遭遇意外的中年人、陷入绝境的创业者……那些曾经只在社会新闻里看到的困境,如今以一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铺天盖地地涌向了苏晚。
起初,苏晚还满怀着热情,一条条地仔细阅读。她试图用自己玄学的能力去感知每一位求助者情绪的真伪,但很快,她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
信息实在太多了,负面情绪的洪流,几乎要将她淹没。仅仅两天时间,她的脸色就变得有些苍白,精神也萎靡了不少。
王一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天晚上,他没有让苏晚再碰电脑,而是亲手做了一桌清淡又有营养的饭菜,强行把她按在了餐桌前。
“吃饭。”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将一筷子青菜夹到苏晚碗里。
苏晚没什么胃口,只是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着碗里的米饭,眉宇间是化不开的愁绪。“一然,我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我以为我能帮到他们,可我现在才发现,我连他们的求助信都看不完。”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挫败感。“而且,我根本无法判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万一,我们的善心,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怎么办?那不仅是对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公平,更是辜负了所有粉丝的信任。”
这,就是基金会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严峻的难题——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筛选和审核机制。
王一然安静地听她说完,没有立刻安慰她,而是拿起她的碗,给她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菌菇汤。
“先喝汤。”他把汤碗推到她面前,“天大的事,也要填饱了肚子再想办法。”
他的镇定,像一颗定心丸,让苏晚有些焦躁的心,慢慢平复下来。她默默地喝着汤,胃里暖了,心里似乎也多了几分力气。
看着她喝完汤,王一然才缓缓开口:“你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公益组织都会面临的。善良,需要智慧和规则来保驾护航,否则,它就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
他的眼神清明而锐利,透着常年处理复杂案件的逻辑光芒。“你一个人,当然做不了。我们需要一个团队,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他拿出纸笔,在苏晚面前摊开。“我们现在,需要做几件事。”
他的手指,在白纸上敲了敲,条理清晰地列出了一个框架。
“第一,成立审核小组。你、我,还有林娜。你负责用你的直觉做第一道筛选,感知申请的情绪和能量。我负责从逻辑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申请材料的合理性。林娜心思活络,负责和申请人进行初步沟通,核实一些基本信息。”
“第二,引入专业力量。我们可以邀请李哲,也就是‘科学打假卫士’加入。他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评估模型,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让审核过程更加客观。同时,我们还需要一名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账目的公开透明。”
“第三,制定审核标准。我们必须明确,基金会的援助范围和优先级别。比如,我们会优先考虑那些关乎生命健康和基本生存权的紧急情况。申请人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材料,比如医院的诊断证明、学校的学籍证明、当地街道或村委会的贫困证明等等。”
“第四,建立核查机制。对于通过初步审核的申请,我们必须进行实地或者视频核查。这一点,我可以用我的休息时间,陪你一起去。确保每一分钱,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
王一然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没有说一句空泛的“别担心”,却用最实际的行动和最周密的计划,为苏晚拨开了眼前的迷雾。
苏晚怔怔地看着他,看着他在灯光下,专注地勾画着基金会的未来蓝图。这一刻,她眼中的王一然,不再仅仅是那个会为她做饭、会在她睡着后掖好被角的温柔男友。他是一个可以并肩作战、可以托付一切的战友和伙伴。
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在这一刻,超越了单纯的风花雪月,升华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灵魂契合。
“怎么样?”王一然写完,抬头看向她,眼中带着一丝询问。
苏晚的眼眶有些发热,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勇气。
“好!就这么办!”
说干就干。第二天,苏晚就召集了林娜和李哲,开了一场线上会议。
林娜听完王一然的计划,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还是我们王警官靠谱!行,沟通核实这活儿,包在我身上!我保证把每个申请人的祖宗十八代……不是,是基本情况,都问得清清楚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