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我将令。”我转身对周福道,“全军整编三日,凡扰民劫掠者,斩;奸淫妇女者,凌迟;私藏战利品者,杖五十,贬为苦役。”
李铁正带着矿工们修补城墙,他们用缴获的元军甲胄熔铸成铆钉,将断裂的城砖牢牢固定。“这城墙得修得比石头还硬,”他往砖缝里灌着铁水,火星溅在雪地上,“让鞑子再想打回来时,先掂量掂量骨头够不够硬。”
周铁的铁匠铺就设在太庙的废墟里,红热的铁水映着他儿子的脸。那孩子才十二岁,却已能抡动小锤,在新造的客家刀上刻“正气”二字。“每造一把刀,就想想柴市口的冤魂。”周铁按住儿子的手,让刻痕更深些,“这两个字,是用血养着的。”
白砚正在清查元军的粮仓,账本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光是囤积的米粮,就够大都百姓吃三年,而城外的贫民窟里,却有孩童冻饿而死。“把这些粮分给百姓,”她将账本递给我,指尖划过“贪腐”二字,“元军的粮仓,早该变成咱们的赈济处。”
第三日清晨,果然出了乱子。三个台州来的水兵趁夜闯进民宅,抢了个老汉的银钗。方梅的女兵队没等天亮就将人抓了来,毒针抵在他们咽喉上,针尖泛着乌光。
“按军法,该斩。”方梅的声音没带一丝情绪,她从怀里掏出块玉佩——那是她在饶州被屠时,母亲塞给她的遗物,“我娘说,当兵的要是害百姓,不如一头撞死在墙上。”
我望着跪在雪地里的水兵,他们脸上还带着稚气,却在赃物面前红了眼。“拉到崇文门斩了,”我别过脸,不忍再看,“让所有弟兄都去观刑——记住,咱们是义军,不是匪寇。”
刑场周围的百姓渐渐围拢过来。当刀光落下时,没人叫好,只有个白发老妪端来碗酒,洒在雪地上:“谢谢将军,还咱们个干净的大都。”
(四)医道济万民,疫苗救苍生
阿黎带着药王谷的弟子们进城时,大都正闹瘟疫。城西的贫民窟里,染病的百姓咳得撕心裂肺,尸体被草草扔在雪沟里,冻成僵硬的姿态。她的药庐就搭在城隍庙前,门前排着长长的队,竹帘后不断传出草药的清香。
“这是玉龙雪山雪洞培养的疫苗。”阿黎将装着药液的瓷瓶递给弟子,指尖沾着药汁,“每日辰时接种,能防时疫。”她的眼睛熬得通红,却在看到孩童喝下药汤时,露出浅浅的笑。
小白蹲在药庐的房梁上,用尾巴卷着药罐来回递。她的六条尾巴上都系着红绳,上面挂着药囊——那是阿黎给的,说能驱瘟气。“昨天救了三十七个孩子,”她跳到我肩上,爪子指着账本上的红圈,“阿黎姐姐说,再熬三天药,就能控制住了。”
这日午后,天空突然掠过一片青影。数十只青鸾大鸟落在城隍庙的空地上,驮着药王谷的长老们——为首的白胡子老道正是药王,他手里捧着个檀木药箱,见阿黎在雪地里给百姓接种疫苗,突然对着她深深一揖。
“师母这等仁心,才是悬壶济世的真义。”药王的声音在空地上回荡,他竟亲自为阿黎执药箱,“老道惭愧,守着雪洞的疫苗,却没早想到送来。”
百姓们这才知道,这位日夜忙碌的女医官,竟是义军首领的妻子。个瘸腿的老汉拄着拐杖挤过来,将怀里的热饼塞给阿黎:“将军夫人,您可得保重身子。”很快,越来越多的人送来食物——菜饼、热汤、甚至还有孩童攒的铜板。
“刘将军!”人群里突然有人喊,“俺们家小子想参军!”喊声像颗火星,瞬间点燃了全场。青壮们纷纷往前挤,举着拳头喊“杀鞑子”,三天不到,报名的竟有十几万。
我望着堆成山的入伍名册,突然犯了难——当初招人时许诺“入伍发六个猪肉罐头”,可库存早就见底了。周福急得直搓手,直到吴燕殊吹了声口哨,天空出现黑压压的玄鸟群:“我让台州的弟兄备了货,八百只玄鸟,两趟就能运完。”
当第一箱罐头被玄鸟叼来时,新兵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我看着他们捧着罐头,小心翼翼地舔着锡皮上的油星,突然想起文先生的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些愿意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百姓,才是最坚实的城墙。
(五)权奸遭惩戒,荒岛牧猪羊
大都城里的前朝遗老们,是在半月后冒出来的。那些穿着峨冠博带的家伙,前几日还躲在宅院里不敢露面,见元军退了,竟摇着折扇找上门来,说要“共商国是”,唾沫星子溅在议事的案上,说的无非是恢复旧制、重定品级那套。
“刘将军,”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拄着玉杖,慢条斯理地说,“老夫当年在礼部任职,深谙典章制度,不如让老夫来主持科举……”他的话没说完,就被周福带来的元军俘虏打断了。
那些俘虏穿着囚服,手里拿着铁链,是我特意调来的。“大人,”个曾是元军百夫长的俘虏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牙的嘴,“将军有令,凡前朝遗老,一律送往南海荒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