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郑氏船队的加入,我们的水军顿时壮大。郑龙将缴获的元军战船与郑氏快船整合,选出三百名熟悉水性的士兵,日夜操练登船战术;陈虎则带着特战队员,在泉州港外的岛屿上设下埋伏,准备用土手雷炸毁元军的航道浮标。
与此同时,我给洞庭湖的郭龙送去密信:“速率水军沿长江出海,至泉州港外的金门岛待命。元军押送文天祥的船队必经此地,届时合力截击,事关机要,万勿延误。”郭龙是水师老将,去年在益阳操练的三千水兵都是老手,他们的加入,能让我们的胜算再增三分。
厦门港的船坞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日夜不绝。军器监的工匠们围着缴获的回回炮,眉头紧锁——这炮威力虽大,却笨重难移,且火药装填缓慢。“得改。”我蹲在炮管前,指尖划过锈迹斑斑的管壁,“穿越前在工料研究所学的知识,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白砚铺开纸笔,我一边画图纸,一边解释:“炮管改用锡铜合金,熔点低易铸造,且比纯铁坚硬。你看这里,”指着炮尾的药室,“加个螺旋纹,让火药燃烧更充分,射程能增三成。”
阿黎突然凑过来,手里拿着包黑色粉末:“我试着在硝石里加了些硫磺提纯物,燃烧速度快了一倍,但稳定性……”
“用草木灰中和。”我接过粉末,放在火折子旁试了试,火苗果然窜得更高,“比例按硝石七、硫磺二、炭灰一配,既能增威力,又不容易自爆。”
工匠们半信半疑,按我说的配方调试火药。三日后试炮时,改良后的火炮轰然巨响,铁弹竟飞出三里地,将对岸的礁石炸得粉碎——比元军的回回炮远了近半里!郑龙乐得直拍大腿:“有这宝贝,看孛罗还敢不敢嚣张!”
枪匠们也没闲着。我让他们将突火枪的枪管加长,枪管内刻上螺旋膛线,这样铁弹射出时会旋转,精度提高不少。石敢为试枪时,竟在百米外射中了元军战船上的灯笼,引得水兵们欢呼雀跃。
半个月后,厦门港的水师已整装待发。十二艘改良战船列阵港内,船头的火炮闪着冷光;郑氏船队的二十艘快船在两侧护航,船帆上画着醒目的鲨鱼标记;郭龙的洞庭湖水军也如期抵达金门岛,派人送来密信:“元军船队已过漳州,明日午时将抵泉州港。”
我站在“破浪号”的船楼,望着港内整齐的船队,剑在鞘里轻鸣。郑龙正在调试火炮,白砚核对着眼线与准星,吴燕殊的信鸽在桅杆上盘旋,银狐则蹲在我脚边,鼻尖指向泉州港的方向。
“明日午时,泉州港见分晓。”我低声道,海风卷起战袍,露出肩胛上尚未愈合的箭伤——那是五坡岭突围时留下的,此刻却隐隐发烫,像是在呼应着即将到来的厮杀。
夜色渐深,厦门港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子连成一片。远处的船舱里,工匠们还在打磨炮弹,士兵们则用布擦拭着突火枪,嘴里哼着文天祥教的《正气歌》,调子虽有些走样,却在夜风中传得很远,很远。
我知道,明日的泉州港,必将是场血战。但只要能救回文天祥,只要能让元军知道大宋未亡,这血,就流得值。剑刃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已迫不及待要饮敌血,续正气。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一剑照汗青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