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奏章,说得冠冕堂皇,既捧了郑芝龙,又表明了自己不是在抢地盘,而是在帮忙查漏补缺、干脏活累活,一切都是为了朝廷。他料定隆武帝此刻正需各方力量支持,且对郑芝龙尾大不掉深感无奈,对于自己这支主动去边缘地带发展、还不要中央资源的队伍,大概率会采取默认和支持的态度。
果然,不久后,隆武帝的回复就到了,内容无非是“爱卿忠勇可嘉,所奏甚合朕意,准尔所请,望尽心王事,早日北伐”之类的套话,但有了这纸批复,赵高翔在福宁、温南一带的活动就有了法理依据,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就在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这天,沿海了望塔突然传来急促的钟声——有大型船队正在靠近!
赵高翔心中一动,立刻带领翁之琪、王柱、王秀楚、唐晏珠(她如今也算“学部尚书”了)以及所有能抽身的文武官员,整齐地列队于港口。
只见海天相接处,帆影点点,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正破浪而来。为首几艘战船伤痕累累,却依旧高扬着“赵”、“张”、“李”以及大明旗号!后面跟着各式大小船只,船上站满了人!
“是应祥和李猛!他们回来了!”赵高翔难掩激动之情。
船队缓缓靠岸。张应祥、李猛率先跳下船,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末将幸不辱命,迎回陈子龙先生、黄蜚老将军、吴易将军及太湖、嘉定义士共三千余众!参见将军!”
“好!好!好!”赵高翔连说三个好字,亲自将他们扶起,“辛苦二位将军!此乃大功一件!”
这时,伤势未愈却坚持自己行走的黄蜚在家丁搀扶下踏上码头,陈子龙、吴易、孙兆奎、沈氏兄弟、夏完淳以及吴之蕃等人都紧随其后。
赵高翔立刻迎上前去,目光首先聚焦在黄蜚身上,见他面色苍白却腰板笔直,心中肃然起敬。他郑重拱手,深深一揖:“老将军!您受苦了!高翔未能亲往迎接,万分愧疚!快,快扶老将军下去好生歇息!军中医官,全力救治!”
他对黄蜚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这不仅是对一位老将的尊敬,更是对黄得功及其麾下忠勇精神的致敬。他转身对王秀楚朗声道:“王先生,立刻拟表,向陛下奏报黄蜚老将军以及各位英雄的忠勇事迹,恳请陛下赐爵封赏,以彰忠义!”
这番话,不仅说给黄蜚听,更是说给所有刚刚来投的义军将士听的。
果然,黄蜚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陈子龙、吴之蕃等人也纷纷点头。他们看着港口军容整齐、号令严明的赵部军队,再看看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却气度沉稳、处事周到、礼贤下士的赵将军,对比之前太湖的混乱和嘉定的孤危,心中顿时生出了极大的归属感和希望。
‘这赵将军,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气象和实力!看来投奔他来对了!’ 这是许多义军头领共同的心声。
当晚,海风习习,星火璀璨,营地的空地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虽无山珍海味,但大碗的酒肉、篝火上滋滋作响的烤鱼,却洋溢着沙场特有的粗犷与热忱。赵高翔深知礼数,亲自安排座次。
上首之位,自然留给了德高望重的黄蜚与吴志葵。黄蜚乃崇祯朝钦封的左都督、总兵官,吴志葵亦是弘光朝廷正式任命的吴淞总兵,论官阶、资历,皆为在场最高。二人虽一伤一颓,但无人敢轻视其昔日荣光与战场上的奋勇(吴志葵在嘉定之战中亦是拼死冲杀)。赵高翔执礼甚恭,亲自搀扶黄蜚入座,言辞恳切:“老将军乃国之柱石,万望保重贵体,日后北伐,仍需老将军坐镇指挥!” 又对吴志葵道:“吴总兵坚韧不屈、先战太湖、血战嘉定,忠勇可鉴,今日得聚,共图大业,实乃幸事!”
其下,便是陈子龙、吴易、孙兆奎、以及吴江沈氏兄弟沈自炳、沈自駉。陈子龙名满东南,吴易、孙兆奎乃义军领袖,而沈家更是吴江世代簪缨的望族,诗礼传家,影响力深远。赵高翔对他们执以文士之礼,语气尊重:“诸位先生乃士林翘楚,江南人望,今日屈尊纡贵,共赴国难,高翔感佩莫名!日后民政教化,还需多多倚仗诸位先生。”
再一旁,则是率众来投、家资丰厚的义士吴之蕃。赵高翔对其散尽家财、起兵反清的义举大为赞赏。
而他自己原有的核心班底——王秀楚、翁之琪、张应祥、王柱、李猛、李狗儿等,则分列于另一侧。座次分明,既显对信任的尊重,亦不冷落旧部,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赵高翔还特意留意到侍立在陈子龙身后的少年夏完淳,见他虽年纪稚嫩,却目光炯炯,举止沉稳,毫无怯场之色,不由心中暗赞:“好一个少年英雄,颇有乃师之风,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烈。赵高翔深知,此刻正是凝聚人心、确立领导地位的关键时刻。他手持酒碗,站起身来,环视全场,喧闹的会场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