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翔接过,细细读来,越看越是惊喜。王秀楚果然不愧是史可法幕中出来的老手,文章做得花团锦簇而又滴水不漏,将他心中的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更为周全体面。
奏疏全文:
臣浙江提督、总兵官赵高翔谨奏,为浙事糜烂、臣职有亏,恳请陛下降旨准臣戴罪图功,移师边境以固藩屏、宣德意事:
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昧死上言于皇帝陛下:
窃惟自逆虏南侵,神州板荡,陛下承天景命于危难之际,绍统中兴,此诚天下臣民泣血瞻仰之所系也。臣本驽钝,蒙陛下不次之恩,授以浙江提督之重寄,闻命以来,夙夜忧惧,汗流浃背,常恐才略短浅,上负陛下托付之重,下愧浙民仰望之心。
然臣受命至今,蜷伏闽疆,未敢寸进于浙土,非敢惜身畏敌,实因力薄权轻,未得诏令,寸步难行。近闻浙东之事,兄弟阋于墙,议论未定,臣闻之如遭雷击,五内俱焚!当此虏焰方张,江左危如累卵之际,正需我朱明子孙、天下忠义同心戮力,共赴国难,岂可因名位之微争,而忘社稷之倾覆、君父之深仇乎?此诚亲者所痛,而仇者所快也!臣每思及此,未尝不椎心泣血,深恨臣奉职无状,未能早预绸缪,致有今日之歧议,此皆臣之罪也!
陛下仁德广被,遣使宣谕,欲化干戈为玉帛,此乃尧舜之胸襟,天下幸甚!然浙东情势复杂,非空言可速弭。臣愚以为,当示之以诚,亦需临之以威,威诚并施,方能使人心归附,共御外侮。
臣斗胆泣血恳请陛下:
伏乞允准臣率领本部精锐,并招募义勇,克日移师浙闽交界之仙霞岭、分水关等处。此地乃八闽之锁钥,亦为入浙之通衢。臣愿效死力,为之筑垒浚壕,整顿防务,使此一线固若金汤,则福建门户可保,陛下圣躬无东顾之忧,此其一也。
臣驻节边境,即可就近侦虏情,观衅而动。若虏有隙可乘,臣当率死士伺机北进,以挠虏后方,呼应湖广、江西之师,此其二也。
再者,臣既膺浙江提督之名,愿冒斧钺之险,尝试与浙东方面通达音问。臣必谨遵陛下‘联合抗清’之宸谟,剖肝沥胆,向其文武臣工宣示陛下德意,陈说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序,社稷存亡急于名分之争。纵不能令其即刻奉诏来归,亦当竭力消弭戾气,阻其内衅,导其兵锋共指虏廷,力求为我大明保全东南一脉抗虏之元气,此其三也。
至若粮饷军需,臣不敢全然仰赖朝廷正项,增加陛下忧劳。当就地筹画,或劝谕地方输捐,或经营屯垦,或取资于虏,必力求自给,减省国用。唯乞陛下谕令相近州县,略加协济,则臣感激涕零,必当竭犬马以报。
臣一介武夫,深知此行事关重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然臣每念陛下知遇之恩,念神州陆沉之痛,念扬州、嘉定十万冤魂,便觉热血沸腾,虽万死亦不敢辞!臣愿立军令状,此去唯知尽忠报国,调和鼎鼐,若有不效,请陛下治臣重罪,以儆效尤!
伏望陛下圣明,怜臣愚忠,察臣苦心,宸断速行。使臣得效尺寸之功,稍赎前愆,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臣赵高翔昧死再拜。
隆武元年七月 一十六日
先以极其谦卑恳切的口吻开头,代赵高翔向皇帝请罪,自责空食君禄,未能为陛下解浙江之忧。继而笔锋一转,以沉痛的语气论述唐鲁对峙之弊,引经据典,阐明大敌当前应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道理。接着,才提出“移师边境、扼守要冲、沟通浙东”的方略,并将此举措完全包裹在“为陛下守门户、为朝廷宣德化、为抗清聚力量”的大义之下。
文字老辣而不失诚恳,既充分表达了赵高翔的意图,又将其升华到了忠君体国、顾全大局的高度,同时巧妙地规避了所有敏感点,通篇只谈“防虏”、“安地方”、“宣谕圣意”,丝毫不提权力之争。
“好!好!好!”赵高翔连说三个好字,“先生大才!此疏一上,陛下焉有不准之理?字字句句,皆说到了要害处,又全然是一片公忠体国之心!高翔拜谢先生!”他真心实意地拱手一礼。
“将军谬赞了,此乃秀楚分内之事。”王秀楚连忙还礼,“能为将军大业略尽绵薄,是秀楚之幸。”
赵高翔不再多言,当即取出印信,郑重地在奏疏末尾钤上自己的官印。随后立刻唤来李狗儿,嘱咐他以最快速度,通过官方渠道递送入宫。
看着李狗儿领命而去的背影,赵高翔心中大定。有了这篇出自王秀楚之手的妙文,他争取外放的机会又增加了数成。
他转身再次对王秀楚道:“先生,看来我们离开福州的日子,不远了。也请先生早作准备,届时随我一同北上。那边天地广阔,正需先生这等经世之才,运筹帷幄。”
王秀楚眼中也闪过一丝期待,躬身道:“敢不从命!”
赵高翔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舆图前,目光越过福建的山川,牢牢锁定了浙西南那片广袤的区域。王秀楚的笔,为他撬开了一条缝隙,接下来,就该他用刀剑和谋略,去真正开拓属于自己的格局了。闽浙的裂痕,正是他破局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