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的硝烟虽然散去,但事件激起的涟漪却在红星县的权力场中持续扩散,引发的问责、反思、博弈与新的隐患,交织成一幅更为复杂的图景,远未到平息之时。
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气氛比事发当天的紧急会议更加微妙和凝重。议题直奔核心:责任追究与深刻反思。
县委书记郑国锋面色严肃地开场:“大湾村事件,虽然最终得以和平解决,未造成恶劣后果,但暴露出的问题极其严重!必须深刻反思,严肃问责!这不仅仅是对一起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是对我们执政理念、工作作风的一次严峻考验!大家都谈谈吧。”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宋知远和谢再兴之间逡巡。
谢再兴清了清嗓子,率先打破沉默,他的语气听起来痛心疾首,但指向却十分明确:“郑书记,杨县长,各位常委,发生这样的事,我作为分管开发区工作的副县长,心情十分沉痛!这充分暴露出我们一些基层干部,包括开发区管委会的个别同志,政策水平低,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在执行征地补偿政策时,缺乏耐心,解释不到位,甚至可能存在急于求成、忽视群众合理诉求的问题!我建议,必须对开发区管委会、大湾镇党委政府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该处分的处分,该调整的调整!绝不姑息!”他将矛头主要引向了具体执行层面,试图将事件定性为“基层工作失误”。
宋知远平静地听着,待谢再兴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再兴同志提到要处理责任人,我同意。执行政策变形,沟通不到位,激化矛盾,相关干部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但是,我认为,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几个具体办事人员上。我们更应该从决策层面、政策层面进行深刻反思!大湾村事件,根源在于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否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在于我们制定的补偿安置政策,是否充分考虑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真实感受?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
他拿起一份李腾协助整理的资料:“事件发生前,大湾村村民就多次通过不同渠道反映过对补偿标准的疑虑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但这些声音有没有被真正重视?有没有上升到县领导层面进行专题研究?还是被某些‘发展压倒一切’、‘速度就是政绩’的思维给过滤掉了?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政策设计与群众期盼之间的落差,不能建立起保障群众在发展中受益的长效机制,那么,今天处理了一个大湾村,明天可能还会出现‘小湾村’、‘张湾村’!这才是最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的!”
宋知远的发言,将问题的层级提升到了发展理念和决策机制的高度,直指问题的核心,也与谢再兴试图“就事论事”的处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会场内再次陷入沉默。郑国锋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显然在权衡。组织部长刘云才、纪委书记赵扬武等人也相继发言,大多支持进行深入调查和反思,强调要举一反三。
最终,郑国锋拍板:“知远同志的意见很深刻!问责要问,但反思更要深!这样,由扬武同志牵头,纪委、组织部、县委办、政府办抽人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事件全过程进行深入调查,既要查清基层干部的责任,也要评估相关政策的合理性,以及我们领导机关在掌握民意、科学决策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调查结果直接向常委会汇报!”
这个决定,意味着问责不会轻易了结,也给了宋知远所强调的“根源反思”一个正式的通道。谢再兴的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大湾村事件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雄心勃勃的开发区扩区计划上。尽管谢再兴在会后依然在各种场合强调开发区的战略意义,声称“不能因噎废食”,“要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但反对的声音明显加大。不少常委,包括之前态度暧昧的一些人,都开始更加审慎地看待扩区问题,担心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郑国锋和杨为民的态度也趋于谨慎,扩区计划被事实上“暂缓”审议,重点转向了对现有区域的“提质增效”和“盘活存量”。这对于坚持“工业强县”路线的谢再兴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挫败。
而成功处置危机的李腾,也因此被推到了更引人注目的位置。县委书记郑国锋在非正式场合表扬了李腾在一线“沉着冷静、协调有力”,县长杨为民也对其表现表示认可。这使得李腾在年轻干部中的声望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让他更加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在一些私下场合,开始流传起一些针对李腾的议论,诸如“过于表现”、“善于笼络人心”,甚至隐晦地提及他与宋知远的关系“非同一般”。谢再兴一系的干部,对李腾的态度也明显更加疏远和警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