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的早晨,天还蒙蒙亮,就有两个大人和两个半大小子走在路上了。路过村头张大爷家,正好碰见他出门溜达,“旺子,沐子,你们这是上哪去呢,这天都还没亮呢”
“张伯,我们去镇上一趟,顺便带这两个小的去见见世面。”林沐笑笑。“见世面好呐,快去吧,我也去村里头找人唠嗑去了”。 四人到镇子上的时候天才大亮,因着已经在家吃过早饭,就径直来到李夫子家门口等着。这里已经陆陆续续有学童背着书箱往里面走了,见着他们四人,也不稀奇,毕竟今年夫子的学生又有一人考中童生,现在好多人家都想着把孩子往这送呢。等了约莫一刻钟,从里面出来了一位老者,自称是这个私塾的管事,引着他们进了门。
私塾不大,一进门就是一个小院子,走几步就到了正厅,里面左右各摆了两把椅子,上首也是两把椅子,上首的桌子上摆着一盆梅花,开的正艳,为整个屋子增添了一份生趣,桌子上方是一幅孔夫子的画像,这也是每个读书人家中必备的。
管家引着四人坐下后就去了后院,四人互相对视了一下,第一次来到正经读书人的家中,感觉自己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都有些拘谨,大家都沉默不语。林璟宣听到从后院传来的郎朗读书声,猜测授课的地方应该都在后院。
四人待了不久,一位身着灰色长衫的半老读书人就走了进来,四人赶忙起身。李夫子先是跟两个大人寒暄了几句,随即就叫林璟宣和林璟砚到他面前站定,开始考校起两人的功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文你们可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句何解”“回夫子,此句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句何解”“回夫子,此句大致是: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就拿文王与夏桀举例,百姓乐意给文王建灵台,建灵沼,夏桀却恰恰相反,百姓诅咒他死,他却自比太阳: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才什么时候死亡。夫子,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还望先生教我”。
说着,林璟宣恭恭敬敬的向上首的人行了一礼。李夫子捋捋胡子,心下更是满意了几分,“此句你的理解确实有所欠缺,但你这个年纪已将四书背诵到这个程度已实属不易,今日就开始在老夫这里学习吧”。
接着又考校了林璟砚一番,虽说书背的磕磕绊绊的,但好在人不错并且也算机灵,就让兄弟俩一同进了学堂。看到李夫子同意让两个孩子都进学堂学习后,两个大人终于松了口气,要知道,刚刚夫子提问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惹了夫子厌烦。
两人赶紧把束修和带的礼物交给一旁的方管家,李夫子这里的束修是一年二两银子,外加两条肉干。简单的办完入学仪式,夫子回赠给林璟宣二人两只毛笔后,李夫子就点点头示意家长可以走了。
看着自己爹和大伯走出大门外,林璟宣二人就被带到了后院。后院一共有三间屋子,其中两间是学生上课的地方,一间是夫子的书房,经过窗户时,林璟宣就看到约莫有二十人坐在东边的屋子里,里面的学童看着年龄和他们俩差不多,都在十到十五岁之间。
二人跟着李夫子到了房间的最前面,夫子示意二人介绍一下自己,一瞬间,林璟宣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里,好久没有被人这么盯过了,还有点小小的紧张。
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名字和籍贯后,李夫子就安排他坐在了靠窗第三排的位置。这里的学童都是一人一个小书桌,也就没有了同桌一说。林璟宣的后面是个胖墩墩的家伙,看着林璟宣过来,朝他招招手,打了个招呼。随着夫子一声咳嗽,房子里面瞬间又安静了下来,接着就又响起了读书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