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天尚未明,贤德妃贾元春归家省亲的盛典便已拉开序幕。
整个贾府,自五鼓时分便已如同烧开的鼎镬,沸腾喧嚣起来。
各色人等穿梭不息,却秩序井然,静悄无人咳嗽。
唯有衣料摩挲与刻意放轻的脚步声,更显气氛庄重压抑。
宁荣街上,早已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封锁得严严实实。
街道两旁,执戟的侍卫林立,目光炯炯,透着一股皇家威严。
无数百姓被拦在街口之外,人头攒动,翘首观望,议论之声如同蜂群嗡鸣。
各府勋贵,亦多有遣了心腹家人,占据附近酒楼茶肆的雅间,凭栏远眺,或探究,或艳羡,或冷眼旁观。
而与贾府关系匪浅的镇国公府,却如秦易所吩咐。
两扇朱红大门紧紧闭合,门前冷落,谢绝一切访客。
在这满城喧嚣中显得异常平静,仿佛一潭深水,波澜不惊。
秦易虽未亲至,但通过平儿一手建立、如今已颇为严密的信息网络,对贾府那边的动静了如指掌。
他此刻正在外书房内,窗明几净,檀香袅袅。
正专注地听取着来自北疆的军报,神情沉稳,仿佛外间那牵动整个京城的喧嚣与他毫无干系。
只有平儿在轻手轻脚地换过一盏新茶,低声禀报。
“也,贾府那边,贵妃銮驾已至西街门外!”。
他执笔批阅文书的手才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
一滴墨迹在宣纸上稍稍晕开,随即又恢复如常,笔锋稳健落下,淡淡道
“知道了。”
语气平静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
荣国府内,气氛已绷紧至顶点。
贾赦、贾政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蟒袍玉带,肃立于荣府大门外,按班排位,屏息凝神。
贾母等一众内眷,按品级着诰命服饰,珠翠环绕,却无人敢肆意谈笑。
皆于荣禧堂前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激动、荣耀与紧张不安的气息。
忽听得外面马蹄声碎,由远及近,打破了这死寂般的等待。
只见十来个太监气喘吁吁地跑来,并不言语,只纷纷拍手示意。
这些在府内等候的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
立刻各按方向垂手站定,神情恭谨。
贾赦忙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跪接,贾母亦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跪下迎接。
一时间,偌大的场地上鸦雀无声,连呼吸都放轻了。
半日静悄悄的,只闻风吹旗帜猎猎作响。
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着马,自远处缓缓而来。
至西街门下马,将马匹驱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纹丝不动。
少顷,又是一对,亦是如此。
如此这般,少时便来了十来对,肃立两旁,如同泥塑木雕。
方闻得隐隐有细乐之声随风传来,缥缈悠扬,似仙音缭绕。
随后,仪仗队伍渐次行来。
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闪耀着皇家特有的璀璨光芒。
又有销金提炉,内焚御制名香,香烟袅袅,氤氲馥郁。
然后是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华贵非凡,象征着无上的尊荣。
后面跟着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宫廷用物,一应俱全。
一队队过完,气氛庄重到了极致,后面方是八个太监稳稳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
舆车四周垂着明黄绉绸帷幔,绣着精美的凤凰于飞图案,华美绝伦,令人不敢直视。
贾母等连忙在路旁俯身跪下,额头触地。
早有几个太监飞跑过来,恭敬地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
那版舆并未停留,径直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早已备好的院落门前,方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
于是抬舆入门,其余太监等训练有素地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女官引领元春下舆。
元春踏入院内,但见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用上等纱绫精心扎成,栩栩如生,精致非常。
上面悬着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个大字。
她默然环视,入室更衣毕,复出,登上舆车,直往大观园而去。
甫一入园,便觉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园中香烟缭绕,百花彩绸点缀,处处灯光相映,璀璨夺目,时时细乐声喧,悠扬悦耳,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然而,元春在轿内看着这园内外如此穷极工巧的豪华,想起宫中用度尚需节俭,心中不由默默叹息:“太奢靡过费了!”
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蜿蜒曲折。
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此时虽值白昼,亦点燃了,灯光映照在水面,宛如银花雪浪,粼粼生辉。
且说秦易在府中,虽未亲临,却能凭借平儿的描述和自身的见识,想象出那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场面。
平儿在一旁轻声补充着刚听来的细节。
“……说是那大观园内,为了这日日夜景,光是各处悬挂的风灯、琉璃灯就不下万盏,连那些无花无叶的树上都缀满了通草绸花,池子里的水鸟都是能工巧匠用螺蚌羽毛一点点粘出来的,活灵活现。真真是把钱花得像淌海水似的,听着都让人心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