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与星穹人族决战的这只母虫,代号“噬星母皇”,它的躯体长度达到了惊人的十二万公里——要知道,星穹人族的母星“星穹主星”直径也不过十五万公里,也就是说,噬星母虫的体型,只比星穹主星小了三万公里。
它的躯体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度超过万米的“星晶甲壳”,这层甲壳是由宇宙尘埃与虫族自身分泌的特殊物质融合而成,不仅能抵御恒星级战舰主炮的正面轰击,还能吸收宇宙中的游离能量,为母虫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母虫的头部生长着数百根长达数万公里的“感知触须”,这些触须能探测到百万光年外的能量波动,哪怕是星穹人族战舰开启了最高级别的“隐形屏障”,也无法逃脱触须的探测;
它的腹部有上千个“产卵腔”,每个产卵腔每次能产出数十万枚虫卵,而这些虫卵一旦脱离母虫的躯体,就会自动朝着能量丰富的区域飞去,寻找孵化的场所;
这些是一般虫卵,特殊时期会生产超级虫卵,那才是吞噬星球乃至星系的虫卵,不过这样的代价很大所以并不多见,否则就把宇宙都吃了!
它的口器更是恐怖,一张一合之间,能产生强大的引力场,将周边的小行星甚至小型战舰直接吞噬,转化为自身的能量。
这样的庞然大物,即便在宇宙中最凶残的“星空巨兽”面前,也拥有绝对的威慑力。星空巨兽是宇宙中自然诞生的巨型生命体,体型最大的可超过十万公里,以吞噬恒星能量以及其它能量体为生,性格残暴好斗,寻常文明根本不敢招惹。
但即便是这样的星空巨兽,在遇到噬星母虫时,也会选择远远避开——因为母虫身边永远跟随着数以万亿计的虫族战士,这些战士分为不同的兵种:“刺魂虫”体型小巧,速度极快,能穿透战舰的装甲缝隙,对内部人员进行屠杀;
“巨铠虫”体型堪比小型战舰,外骨骼坚硬无比,是虫族的先锋部队,负责正面冲击敌人的阵型;
“飞蝗虫”数量最多,常常以“虫海战术”淹没敌人,哪怕是恒星级战舰,也会在密密麻麻的飞蝗虫的啃咬下,逐渐失去战斗力。
一只星空巨兽或许能凭借体型优势击杀数万只虫族战士,但面对无穷无尽的虫海,最终只会被耗尽体力,沦为母虫的食物。因此,在宇宙中,“噬星母虫”的名字,就等同于“死亡”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单一生命体敢主动招惹。
当然,母虫也不是滥杀无辜的种族,只要不招惹它,它们算是比较温和的种族,与人类比起来,那是善良的代表!但是它过于强大,所以也就没有安稳生活的余地,所以它为了自保也就不得不杀!
按照习性来说,就跟蚁穴里面的蚁后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星空母虫不是待在洞穴里面,而是待在星空之中,除非幼崽会放到某些地方进行培养!
从族群结构来看,星空虫族与蓝星上的蚂蚁族群确有相似之处——母虫如同蚁后,是族群的核心,负责繁殖与指挥;
其他虫族战士则如同工蚁与兵蚁,负责战斗与觅食。但两者的差异,远比相似之处更加显着。
蓝星上的蚁后需要待在蚁穴深处,依靠工蚁的喂养才能生存,而星空母虫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移动堡垒”,它无需依赖任何固定的场所,能在浩瀚的星空中自由穿梭,甚至能在恒星的边缘区域短暂停留,吸收恒星的能量。
母虫之所以会将幼崽放到特定区域培养,而非随身携带,并非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出于对幼崽成长效率的考量。
虫族幼崽在孵化初期,躯体极为脆弱,无法承受宇宙中的辐射与引力波动,更无法直接吸收宇宙中的游离能量。
因此,母虫会在战斗前,提前寻找那些“能量富集区”——可能是一颗刚刚形成的恒星周围,可能是一片蕴含丰富矿产的星云,也可能是某个文明废弃的能源基地——将幼崽的虫卵安置在这些区域的核心位置。
在这些区域,幼崽能以最快速度吸收能量,完成躯体的硬化与能力的觉醒。比如,在恒星周围培养的幼崽,长大后会具备抵御高温的能力,能直接冲向敌人的战舰引擎,引发爆炸;
在矿产星云培养的幼崽,躯体中会融入金属元素,外骨骼如同合金铠甲,战斗力远超普通虫族战士。
这种“因地制宜”的培养方式,让虫族的战斗力始终保持着多样性与适应性,也让星穹人族在每次与虫族战斗时,都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敌人,难以制定固定的战术。
这也是因为虫族母虫的幼崽相对脆弱,需要放到特殊的地方进行培育,而代价,可能是很大区域内的所有能源和生灵,因为幼崽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快速成长,而母虫并不会一直陪伴着幼崽!
虫族幼崽的“脆弱”,只是相对母虫与成年虫族而言,它们对能量的需求,却远超宇宙中的任何生命体。一只虫族幼崽从孵化到成长为成年战士,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颗小型行星的全部能源储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