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植物学家莉娜,当时正在亚马逊雨林的科考站里抢救濒危的 “亚马逊蓝兰”——
这种兰花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采摘,全球仅存不足 100 株,是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
莉娜团队已经守护它们 5 年了,为了保护这种兰花,他们在雨林里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站,每天监测兰花的生长情况,防止非法采摘者的入侵。
他们还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了 20 多株幼苗,希望能扩大兰花的种群数量。
光流缠上她时,她手里正拿着装有蓝兰组培苗的玻璃瓶,瓶里的培养基还冒着微弱的气泡,那是组培苗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氧气。
光流没有损坏瓶子,组培苗的花瓣还轻轻动了一下,仿佛在向她致谢,感谢她五年来的守护。
莉娜看着手中的组培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即使自己离开了,这些兰花也会在她的守护下继续绽放。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发现 “亚马逊蓝兰” 时的情景,当时她在雨林里迷路了,却意外发现了这株罕见的兰花,从此便下定决心要保护它,这五年来的付出,她从未后悔过。
挪威的冰川学家埃里克,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全球种子库外记录冰芯数据。
这个种子库被称为 “世界末日种子库”,储存了全球超过 100 万份农作物种子,涵盖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各种珍稀植物种子,是人类农业文明的 “诺亚方舟”。
而冰芯能反映地球古代气候,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和化学物质,可以了解过去数百万年的气温、降水、大气成分等信息,对研究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环境至关重要。
埃里克已经在这个种子库工作了 10 年,每年都会深入冰川采集冰芯样本,为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光流来的时候,他刚把一根 3 米长的冰芯样本装进 - 80℃的专业保温箱,保温箱采用了真空绝热技术,能长时间保持低温,确保冰芯样本不会融化。
保温箱跟着光流走时,温度显示屏还亮着,显示箱内温度稳定在 - 80℃,确保冰芯不会融化 —— 冰芯一旦融化,里面的气泡和化学物质就会发生变化,失去科研价值。
埃里克看着手中的保温箱,心里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在二叠纪的地层中找到更古老的冰芯,为研究地球气候变迁提供更多的证据。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采集冰芯时,因为经验不足,差点掉进冰川裂缝,幸好有同事及时拉了他一把,从那以后,他对冰川研究更加谨慎,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中国的古生物学家陈默,在贵州的二叠纪地层科考现场,手里拿着刚发现的菊石化石。
这种螺旋状的化石是研究二叠纪生物灭绝的重要证据,菊石的壳体生长纹和缝合线能反映当时的海洋环境变化,通过其壳体的碳同位素分析,
可以了解当时的海洋温度、盐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为揭示二叠纪大灭绝的原因提供关键线索。
陈默研究菊石化石已有 20 年,发表了数十篇相关论文,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光流裹住他时,化石还没来得及放进标本袋,菊石美丽的螺旋纹路在光流里看得清清楚楚,阳光透过光流照在化石上,纹路的细节格外清晰,尽显大自然的神奇。
陈默轻轻抚摸着化石,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研究菊石化石多年,从未想过自己能有机会亲眼见证二叠纪的世界,亲身体验那场惨烈的生物灭绝事件。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发现菊石化石时,还是个大学生,当时他在野外实习,意外挖到了一块完整的菊石化石,那种兴奋的心情至今难忘,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坚定了研究古生物的决心。
陆衍之在光流里缓缓转头,不舍地看着指挥中心的大伙儿。他想笑一笑,给大家留下一个轻松的印象,却觉得嘴角异常沉重,怎么也提不起来。
脸上的肌肉僵硬得像石头,只能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却比哭还难看。
他抬起已经快变成光的手,指了指角落里的多面体装置 ——
那是 “逆流方舟” 的地面锚点,由 12 块高强度钛合金面板组成,此刻正泛着淡蓝色的光芒,面板上的纹路与他通讯器上的烙印相似,
每一块面板都对应着一个时空坐标,是 “逆流方舟” 与地球连接的重要节点;又指了指路屿所在的生命维持舱,声音飘得像从很远的地方来,带着点时空扭曲的模糊感:
“保护好…… 种子…… 等我们…… 回来……”
话还没说完,金色光流猛地一收,像被人轻轻拉了一下,陆衍之的身影瞬间消失了,跟从没在这儿站过似的。
只有他刚才站的地方,空气中还飘着细细的光屑,像撒了把碎星星,这些光屑慢慢飘落,落在小周的泡面汤里,泛起一圈圈金色的涟漪,美丽又梦幻,持续了大约 10 秒才消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