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的自问,注定无人能答。
这沉凝的思绪,伴随着窗外的风雪,一同没入了汴梁城深沉的夜色。
红尘俗世的煌煌大业,终究要由世俗中人,背负着万古骂名或是千载赞誉,步履蹒跚地走下去。
而这一切的肇始者,却早已身处红尘之外。
......
白山天池,长生门道场。
建炎五年的春日气息,尚未能完全驱散这北国神山的亘古寒意。
这座在苦寒之地拔地而起的修行圣地,不显于世,却也在默默中绽放风采。
清风身为掌门,尽职尽责,将门中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谨记陈安教诲,不与山下世俗过多牵扯,只一心督促门下弟子修行。
同时开辟药田,炼制丹药。
时而与山下聚落的山民互通有无,自给自足。
而清虚子、马灵、乔道清三位长老,自那日得了陈安点拨亦是尽去心头迷障。
各自于洞府中潜修,日夜揣摩“金箓”妙法,再不复往日的患得患失。
天池湖畔,那座简陋的木屋外。
金灵一袭玄裙,正静静地盘坐在青石之上。
她双目微阖,周身气机与这方天地隐隐相合。
一身源自于龙灵的磅礴水汽与山川灵韵在其人身遭流转不休,形成了一片外人难以靠近的玄妙力场。
自师父陈安数月前言说要闭关,尝试那第四境的玄妙之后,她便自发地守在此处,为其护法。
不远处的道场中,钟磬齐鸣,道音渺渺。
清风身着掌门道袍,正于山门广场上为数十名新入门的弟子宣讲宗门法规。
他如今已是二境圆满,气度愈发沉稳,颇有几分一派宗师的气象。
整个长生门,乃至山下的集市。
便都在这清幽而又肃穆的氛围中,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万物皆在“行”,而那这一切的源头,却已归于“静”。
木屋静室当中,陈安盘膝而坐。
气息悠长,恍若与这方天地彻底融为一体,不见半分声息。
他已入定月余。
心神并未如往常那般神游物外,亦未曾去窥探那冥冥中的王朝气运。
而是彻底沉入那浩瀚无垠的识海深处。
识海之中,宝相庄严的圣胎盘膝而坐。
那枚代表着三境圆满的紫色根本符箓,悬于眉心,缓缓转动,光华内敛,已至圆融无碍的境地。
陈安的心神笼罩在识海当中,附身于圣胎上。
念头转动,开始系统性地回顾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修行路。
他与此世任何修行者皆不相同。
自踏入此道,根基便非是寻常的吐纳灵机,而是那玄之又玄的“抄经得法”神通。
【过目不忘】、【一心多用】、【道心通明】、【灵机亲和】......
这些看似寻常,实则直指修行本源的天赋,为他打下了远超常人,甚至远超古之先贤的坚实基础。
正因有此底蕴,陈安方能在这末法的世道里,在那浩如烟海的道藏典籍中,勘破古法已末的迷障。
亦能将驳杂的万千法门融会贯通,推演出这全新的“授箓”修行法。
“古法丹道,自筑基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
陈安心神流转,将那早就烂熟于心的古法修行脉络,在心湖中缓缓剖析。
“古法重‘命’,以天地灵机为资粮,采补外物,增益己身,故而能延年益寿,肉身不朽。”
“只是天地益有倾颓之时,灵机亦有衰竭之日。此法终究是受制于天地,一旦灵机断绝,便如无根之萍,难以为继。”
他审视自身新法。
“而我所开创的新法,则另辟蹊径,重在于‘性’。”
陈安的思绪愈发清明。
“新法前三境实为‘筑基’与‘塑道’。”
正如他当日对清虚子等人所言,这三境,是“知”的过程。
是熔炼万物之性,择契合而取之。
进而将这天地万象的本源特性,尽数归于己身符箓。
此过程,不增寿元,不强肉身。
所求者,唯“道心通明”,唯“与道相合”。
是让自己这颗凡俗之心,先一步与天地至理相通,知晓何为“道”。
“古法是先修命,后修性,以命促性,求得性命合一。”
“新法则是先修性,后修命,以性御命,亦求性命合一。”
殊途,却也终究同归。
“如今我三境圆满,物性尽数归于自家根本符箓当中,自成一体,此境修行已至极限。”
陈安心神凝视着那枚紫意盎然的根本符箓。
“那么,第四境,便当是‘行’。”
“是‘性命交修’的真正开始。”
他缓缓抬起头,望向识海上方的那片混沌虚无。
第四境,金箓。
此境,便是要以三境圆满的符箓为烘炉,以自身神魂为真火,效仿天地开辟时的景象。
采九天清气,引地煞阴华,重炼地水火风。
于这识海一片混沌当中,填充物性,进而证就一点金性不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