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对古墓进行了勘探,发现没有被盗的痕迹:“我们暂时不进行发掘,先做好保护措施,等后续的考古计划批准后,再进行系统性清理。”程远点头,他知道,这座古墓不仅是李念海的安息之地,更是一段抗倭历史的见证,需要格外谨慎。
离开西屿坪的前一天,程远团队和当地文物局一起,在靖海堡旁立起了新的纪念碑。铜匾上刻着“明万历三十年,李念海率福建水师于此击败荷兰殖民者,守护澎湖海疆”,旁边镶嵌着从地窖里发现的一枚迅雷铳弹复制品。当地的村民自发前来参加揭碑仪式,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指着纪念碑上的“李念海”三个字:“要记住这个名字,是他保护了我们的家园。”
程远站在纪念碑前,望着远处的海面,夕阳将海水染成金色。张瑜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从麻林地到澎湖,我们找到了李继宗和李念海父子的故事,也找到了中国航海史的另一面——不仅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还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着海疆。”
程远点头,他想起那些在麻林地牺牲的抗倭将士,那些在印度洋被荷兰人劫掠的民间商人,还有李继宗、李念海父子,他们都是中国航海史的英雄,虽然名字不同,故事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信念——守护家国,守护海洋。
“探海号”驶离西屿坪时,码头上的村民们挥手送行,灯塔的灯光在暮色中闪烁,像在为他们指引下一段航程。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握着从靖海堡发现的那枚迅雷铳弹残片,心里充满了感慨——这次澎湖之行,不仅填补了明代抗倭历史的空白,更让他明白了考古的意义:不仅是发掘文物,更是打捞被遗忘的故事,传承英雄的精神。
张瑜递来一杯热茶,轻声问:“下一站去哪里?”程远翻开海图,指尖落在“台湾基隆”的位置——那里是史料记载中,西班牙殖民者曾强占的地方,也是李念海当年守护过的海疆:“去基隆,看看李念海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看还有多少被遗忘的故事。”
郑海峰和林新宇听到这话,立刻兴奋地讨论起来,林珊则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下一站的考古计划。程远看着身边的同伴,心里充满了温暖——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却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共同追寻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历史。
“探海号”再次起航,朝着基隆的方向驶去。台湾海峡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是在诉说着那些英雄的故事。程远站在船首,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坚定——无论前路有多少困难,他们都会继续走下去,因为那些英雄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值得被世界知晓。
考古浮海记·第六十九章 《铳声如雷》(四续)
“探海号”驶入台湾海峡时,海面飘起了薄雾。程远站在驾驶室,手里攥着李念海功德碑的拓片,目光透过雾霭望向远处若隐若现的基隆港——史料记载,万历三十五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此登陆,用火炮轰开了基隆的城门,而李念海带着福建水师赶来时,这座港口早已被硝烟笼罩。
“声呐有反应!”郑海峰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声呐屏幕上,一片不规则的金属反应区在水下十米处闪烁,边缘还能看到木质结构的轮廓,“位置在基隆港东侧的礁石区,像是艘沉舰!”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降低高度,雾中航拍画面里,礁石间隐约露出半截船桅,桅杆上缠着的铁链在海水中泛着冷光。
程远让“探海号”在附近海域锚定,郑海峰带着潜水队准备下水。张瑜蹲在甲板上,将潜水设备逐一检查:“基隆港的洋流复杂,礁石又多,一定要注意安全。”郑海峰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放心,我在海里比在陆地上还熟!”说着就穿戴好装备,纵身跃入海中,溅起的水花很快被薄雾吞没。
水下机器人率先传回画面。沉舰的船身倾斜着嵌在礁石缝里,船首的“福建水师”字样虽被海藻覆盖,却仍能辨认,船尾的编号“闽水字二十一号”与《澎湖抗倭志》中记载的李念海座舰编号完全一致。更惊人的是,船舱里散落着数十支西班牙火绳枪,枪身上的“1598年”铸造标记清晰可见——这正是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的年份。
“是李念海的船!”程远盯着屏幕,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水下机器人的探照灯扫过驾驶舱,一具骸骨靠在舵轮旁,腰间系着的铜牌刻着“备倭都司”,与李继宗的铜牌样式相同,只是上面的名字换成了“李念海”。骸骨的右手仍紧紧握着舵轮,左手攥着一份残破的战报,上面用朱砂写着“基隆已复,夷人遁走,吾军伤亡过半”。
郑海峰带着潜水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船身周围的海藻。当他们打开船长室的木箱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装着一本《海战纪要》,纸张用桐油浸泡过,虽在海水中浸泡了四百多年,字迹仍清晰可辨。开篇第一句就是“承父志,守海疆,不敢有负”,字里行间满是李念海对父亲的敬畏与对家国的忠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