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困惑和好奇,这个问题困扰了考古学界多年。他的袖口沾着昨天修复文物时的胶水,此刻已经干涸,形成一片片白色的硬痂。
程远调出3D海底模型,声呐扫描出的规则阴影在屏幕上泛着幽蓝。那个长15米、宽4米的矩形区域,边缘分布着九个等距排列的圆形凹陷,像极了人工开凿的系船孔。
凹陷内部还残留着一些黑色物质,初步检测显示是某种植物纤维,可能是用来固定船只的绳索。
还记得福建昙石山遗址的独木舟吗?他的声音不自觉提高,那些船坑也是这样的布局,古人会把整段楠木烧炙后凿空,再用藤条固定在岸边。但这次的发现规模更大,工艺更复杂,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航海中转站。
他的鼠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标注出几个可疑的凸起区域,那些地方的声呐反射异常强烈,像是埋藏着某种金属物体。
深夜的甲板上,程远倚着锈迹斑斑的栏杆,拨通卫星电话。
林薇的声音混着呼啸的风声传来:今天带孩子们去看了岛东的岩画,有幅画着人站在树桩上撒网,旁边还有奇怪的圈圈。
程远的心猛地一颤——昙石山出土的青铜网坠,也曾在类似岩画中出现,而所谓的,很可能是原始独木舟的雏形。
但更让他在意的是那些奇怪的圈圈,根据他的经验,这些符号很可能是某种古老的文字或标记。
电话那头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混着海浪拍打礁石的轰鸣,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
把岩画拍给我。他急切地说。三分钟后,手机震动起来。
照片里,赭红色颜料绘制的图案在岩壁上斑驳陆离:七个同心圆环绕着中央的圆点,下方波浪纹中穿插着鱼形符号。
程远放大图片,发现岩壁角落还有行模糊的刻痕,形状竟与忘忧岛出土的陶片如出一辙。更诡异的是,在这些图案周围,还分布着一些类似指纹的痕迹,但这些指纹的大小和形状都与现代人不同,更像是某种未知生物留下的印记。
照片的EXIF信息显示,拍摄时间是傍晚六点十七分,而此时的岩画,正处于夕阳的照射下,那些红色颜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照片中微微颤动。
晨光刺破云层时,程远正在古气候数据库中疯狂检索。
距今5000-4000年前的南海季风模拟图显示,当时的东北季风始于每年11月,持续至次年4月,西南季风则在6月至9月间横扫海面。
这种稳定的季风周期,足以让掌握星象的原始航海者借助风力,在岛屿间完成长距离迁徙。
但他同时发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南海地区曾出现过一次异常的气候波动,季风的规律被打破,出现了持续数月的强对流天气。
这种极端气候,对于古代航海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但奇怪的是,在忘忧岛的考古发现中,并没有显示出大规模灾难的痕迹。
数据库的搜索记录不断滚动,他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眼角已经泛起血丝。
程博士!多波束声呐有新发现!小王的呼喊从主控室传来。
程远冲过摇晃的走廊,金属地板在脚下发出的声响。屏幕上的海底地形图正在实时更新。
在西沙群岛东北18海里处,原本模糊的阴影逐渐清晰——十二根碗口粗的木桩呈环形排列,中央凹陷处散落着磨制石器、鱼骨和碎陶片。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木桩周围,还发现了一些类似建筑地基的结构,这些结构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每块石头都重达数吨,以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搬运和搭建。
石块表面有明显的凿刻痕迹,排列成某种几何图案,在声呐图像中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这是祭祀台。老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新石器时代的环壕聚落,通常会在港口修建这样的祭坛,用来观测星象和祈求风浪平息。
他调出卫星云图,祭坛的中轴线竟与冬至日太阳升起的方向完全重合。但仔细观察后,程远发现祭坛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太阳的运行轨迹,还包含了复杂的星象计算,其中涉及到的天文学知识,远远超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认知水平。
祭坛周围的声呐回波显示,地下似乎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空洞,形状规则,像是一个人工建造的密室。
程远换上潜水装备时,腕间的贝壳手链突然变得冰凉。
那是林薇用忘忧岛特有的宝螺编织的,此刻螺壳上的螺旋纹路,与声呐扫描出的木桩排列方式惊人相似。
当他顺着钢索沉入海底,120米深的海水中,无数银色光点从木桩缝隙中涌出,在头灯照射下折射出奇异的光晕。
这些光点并非浮游生物,而是无数微型金属体,它们表面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在黑暗的海底显得格外醒目。光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漩涡,仿佛在遵循某种神秘的规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