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宜祭祀,宜动土。
大泽山南麓半山腰,一处新开辟的烈士陵园肃穆而立。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数百名兴国军全体中高级将领已经齐聚在此。
今天是烈士陵园落成的日子,也是第一次正式祭奠的仪式。
赵子龙站在最前方,望着眼前整齐排列的墓碑,心情复杂。
这些墓碑下安葬的,都是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将士。
有在剿匪中阵亡的,有在海上拦截战中沉船的,还有在修建工事时意外丧生的,凡有烈士称号的,死后皆可进入陵园之中。
主公,都准备好了。
刘七低声禀报。
赵子龙点点头,迈步走向陵园中央的纪念碑。
这座用大青石垒成的纪念碑高达三丈,上面刻着兴国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开始吧。
赵子龙沉声道。
号角长鸣,祭奠仪式正式开始。
赵子龙亲自宣读祭文,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呜呼诸君,捐躯赴义。魂归天地,名垂青史。尔等虽逝,精神长存。今立此碑,永志不忘…...
读着读着,赵子龙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就有些哽咽。
他想起了那个在朝鲜之战中,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而身中数箭仍死战不退的年轻士兵;想起了那个在修建炮台时,为了抢救器材被落石砸中的老工匠;想起了那个在海上拦截战中,与敌船同归于尽的船长......
这些事迹和面孔就仿佛一幅幅画面,不停地从他眼前闪过。
主公…...
站在他身后的曹清婉轻声提醒。
赵子龙深吸一口气,继续宣读:…..今我兴国军,立此誓言:必承宗旨,护佑黎民。让所有人吃上饭,所有人不纳粮!
让所有人吃上饭,所有人不纳粮!
全场将士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祭奠仪式结束后,众人各自散去,赵子龙独自在陵园中漫步。
每一块墓碑前都栽着一棵松树,这是取松柏常青之意。
主公,
孙传庭这时也跟了上来:对设立烈士陵园一事,将士们都很感动,都说从未见过哪个将领会如此重视阵亡士卒的身后事。
赵子龙抚摸着一块崭新的墓碑,轻声道:老孙啊,你说这些将士都图什么?他们本来可以安安分分种地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你说他们为什么要跟着我们拼命?
孙传庭沉默片刻:因为他们相信,主公能给他们的老婆孩子还有后代带来更好的生活,能给他们,给天下人一个更好的世道。
是啊...
赵子龙长叹一声:所以我们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后续烈士家属的福利和补助一定要发放到位,不能让他们寒心啊,
他最后看了一眼陵园,对孙传庭说:传令下去,以后每逢清明、中元,都要在此举行祭奠。阵亡将士的家属,要优先入学、也要优先给他们安排工作......
孙传庭郑重应道。
离开陵园时,赵子龙回头望了一眼。
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纪念碑上,那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知道,从今天起,兴国军不仅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更有了值得用生命去守护的精神传承。
从烈士陵园出来,赵子龙和孙传庭一起站在了新落成的兴国军军官学校大门前,望着门楣上自己亲笔题写的校名,心中感慨万千。
主公,所有学员都已在操场集合。
孙传庭快步走来汇报,他知道赵子龙要来参加开校典礼,早就做好了安排。
主公,现在军校共有学员三百二十人,都是各单位选送的精英。
赵子龙点点头,整了整军装,大踏步走进校园。
这是他参照记忆中的黄埔军校,从军装、到课程、到礼仪全都按此标准设计。
整个校园占地两百亩,分为教学区、训练区和生活区。
最显眼的是校场中央那面迎风招展的军旗——红底金边,上书“兴国军军校”、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操场上,三百多名学员整齐列队。
这些人大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激情。
赵子龙登上讲台,先是向所有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目光扫过全场,开门见山地说道: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兴国军军官学校的第一期学员。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要来上学?仗都打不完,还读什么书?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轻笑声。
我要告诉你们,
赵子龙神情一肃,声音陡然提高:一个合格的军官,光会打仗还不够!要懂兵法,懂后勤,懂民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军官,从今往后,兴国军所有连长以上军官,都必须从这所军校毕业!
这话一出,全场哗然。
就连站在一旁的孙传庭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安静!
赵子龙喝道,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觉得我这个规矩太死板?告诉你们,我就是要让兴国军的军官,以后个个都是文武全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