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星灯先生与少年云沙所搭乘的那艘木船,此时正吃力地逆着赤水河的水流缓缓上行。他们一路行来颇为不易,木船在湍急的水流中摇摇晃晃,虽然连续大旱使水流小了很多,但仍然仿佛随时都可能将船只吞噬似的。这条河流就像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即便水量减少,它的力量依旧不容小觑,每一次浪花拍打船身,都让人感到心惊胆战。
赤水河的源头处在云际高原的核心地带,也就是三百万年后人们熟知的云贵高原腹地——乌蒙山之中。这条河从乌蒙山曲折流出,自高原深处一路奔涌向前,贯穿了从高原到盆地的整个过渡区域。这一地段地形多变、地貌丰富,是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重要地带。赤水河在此不仅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貌,还成为贵州西北部最重要的交通与交流纽带,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本小说这个时期里,情况同样如此:赤水河是云上国西北关键的通道,对物产不丰的云上国而言,其重要性简直难以言表。云上国所需的日用品大多要从银盆国、缙绫国和梁都国进口,特别是食盐、餐具、衣料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云上国也向国际尤其周边国家出口药材、当地特产、手工制品等,并且它的绝世风光令世人向往,在大旱之年更是全蓝星的避暑胜地之一。不过,在这个时代,机械动力还未出现,从邻国到云上国只能靠人力或畜力拉纤来运输。赤水河蜿蜒曲折且狭窄的河谷没有固定方向的风可借,所以水力和风力都无法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于是,人们只能全靠自身体力在恶劣环境中艰难前行。湍急的水流、狭窄的水面以及蜿蜒的河谷构成了赤水河独特的地貌特点。但这并非全部困难——实际上,赤水河并非全程都能顺利通航。有些地段存在险滩跌水等自然障碍,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必须采用转驳的方式前进。这意味着货物得人工卸下,搬运到下一个码头重新装船,这一过程无疑加重了旅途的艰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赤水河上的纤夫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他们不仅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用坚实的脊背支撑起整个物流体系的运行。他们的贡献虽默默无闻,却极为重要,正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用汗水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赤水河不仅仅是一条用于货物运输的重要生命线,同时也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关键纽带。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流域规模相对较小的河流,但承载着无比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成为云上国与外界进行互动、沟通乃至实现国际化连通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这条河流不仅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思想、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的交融,从而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说,赤水河既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又是文明互鉴的桥梁,在连接本土与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深远而持久的作用。
在这艘缓缓上行的木船上,有一个人突然开口说道:“赤水河,赤水河,你们知道吗?这条赤水河啊,已经有十来年的时间没有呈现出那种独特的红色了呢!”他的话语里带着无限感慨与怀念。
听他这么一说,旁边立刻有人回应道:“这些年连绵的雨水都很少见,更别提汛期了。没有足够的水流冲击和汇聚,又怎么会有那种红色出现呢?”这人的话语中透着对连年干旱的无奈。
此时,又有另一个人加入讨论中来,他说:“如果是在正常的年份里呀,现在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快要到汛期了呢。”他的语气里像是在回忆过去的规律。
“是啊,以前只要一到了雨季汛期的时候,这河水的颜色就会红得特别厉害,那景象可壮观了!”又一个声音附和着,仿佛那红色的河水就在眼前。
“没错啊,这就是为什么这条河会被叫作赤水河的原因呀。每到汛期来临的时候,那炫目的红色就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景观可以说是天下独有的,再没有其他地方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了。”一位船客充满自豪地说道。
就在大家沉浸在对赤水河往昔红色的回忆之中时,突然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哎,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赤水河到底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的呢?”这个问题一出,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船上陷入了静默,想来一船人之中唯有星灯先生能够回答。谁知此时竟有一位乘客开了口,瞧其模样,听其语气,应当是位教书先生:“赤水河呈现出的这种红色现象并非由污染造成,而是自然地质与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与土壤因素:赤水河的红色现象主要与地质和土壤成分紧密相关。赤水河流域的岩石和土壤富含铁质成分。在长期的风化与侵蚀作用下,这些铁质成分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的三氧化二铁,也就是赤铁矿。此外,赤水河的河床和两岸也主要由这种红色岩石构成,这也是河水呈现红色的原因之一。雨季冲刷与红砂岩:在赤水河的上游,尤其是被称作‘红石野谷’的地方,山谷中的红色砂岩经过漫长的风化,已变得十分松软。当雨水落入河中,红色砂岩会因雨水冲刷而掉色,进而将河水‘染’成红色。因此,远远望去,整条赤水河宛如一条血红色的长河,令人心生畏惧。在一年四季的风吹日晒中,岩体表面逐渐分解成红色细沙。每当暴雨降临,大量红沙便顺着山谷冲进赤水河中,使河水呈现出血红色。季节性变化:赤水河的红色现象具有显着的季节性。正常年份里,每年5月随着雨季来临,河水颜色变为暗红色。这一奇观会一直持续到10月雨量骤减时才会结束,届时河水又会恢复清澈透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