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非常奇怪,就在少年以为那对恋人已经距离他很远时,他们竟然又出现在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少年只好继续保持着安全距离,就这样,汇聚了多种角色的一行人最终不约而同地都停在了那个在三百万年后举世闻名的长江第一湾处。
不过在此时,这个壮观的河湾还叫天水河第一湾。
放眼望去,天地宏大,视野开阔,就像打开后铺展开来的壮丽画卷。巍峨的山势令人叹为观止,从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天水河,在深邃的峡谷中一路咆哮前行,却在此处突然来了个近乎180度的大转弯,仿佛这桀骜不驯的激流突然心生眷恋,想要调转方向重新投入雪山的怀抱。天水河倒流,实乃异象。
当汹涌的天水河奔流至此,被巍峨的海罗山崖生生阻截,不得不急转直下,划出一道完美的V字形轨迹,转而向东北方向流去。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可以同时欣赏到长江、澜沧江与怒江三江并流的宏伟景象。即便遭遇连年大旱,得益于三江在此交汇,天水河也初步展现出了磅礴的气势。石鼓一带风景如画,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上的“小江南”,美不胜收。
此时,比这壮丽山河更引人注目的是两岸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在天水河大峡谷一样,人们聚集在此观看那些在裸露河床上忙碌的淘金人。和所有沿河聚居区的情况相似,这里七八成,甚至八九成的居民,都是周边缺水地区政府安排来此暂住的移民。
随着季节更替,高海拔地区的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习惯也随之改变。他们不再躲避不再炽热的阳光,反而纷纷走出屋外,有些惬意地享受起高原上温暖的日光浴。
当然,人员中少不了当地军警治安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医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另外,与天水河大峡谷那热火朝天的淘金现场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同样令人震撼的淘金场景外,大拐弯的上游还呈现出另一派繁忙的水利建设景象。
随着秋意渐浓,天气转凉,一群水利工人正抓紧施工黄金时节,热火朝天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他们正在完善两岸农田的滴灌系统,增设分流的引水渠道,为来年春耕抗旱做着充分准备。
这时,一位驻足观看的外地村民好奇地向正在施工的水利师傅询问道:“师傅啊,我看你们修的这个水渠怎么不建得再宽一些呢?要是能把河水多拦一些下来,这里的庄稼地不就能有充足的水源了吗?也就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你看这长渎水倒流,天水河在这个地方都不想往下游走了,它都想倒回去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啊!”一位经验丰富的水利师傅放下手中的工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耐心地解释道:“老乡,你这个想法可要不得哦!咱们上游要是把河水都截完了,下游的乡亲们可就要遭殃了,更下游其他国家的人就得渴死饿死了。”说到这儿,他顿了顿,“这河水是上天与二圣恩赐的,是整条河流两岸人类与其他所有生灵共同的资源,咱们得讲究科学分配,合理利用。现在正是抗旱的关键时期,只有上下游齐心协力,统筹安排,才能共渡难关,最终赢得这场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啊!”
这时,一个外地人道:“是啊,如果真那样,当地人也就不会接收我们了。我们就得渴死饿死在大山上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着,为了避免在这个敏感话题上继续深入,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话题转向了与淘金相关的趣闻轶事。
这时,一位戴着草帽的年轻人好奇地问道:“天水河为什么在这儿是金沙色,而拐过几字形大弯后,偏偏又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呢?同样一条河,两段颜色截然不同啊。”
旁边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淘金者捋着胡子解释道:“这是因为天水河下一段水域中含有丰富的磷元素,这种特殊的矿物质成分使得河水呈现出其他水系罕见的湖青色,就像一块流动的翡翠,与整个天水河的金沙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又有人兴致勃勃地追问道:“那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怎么就有金子了呢?”
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长者用充满敬意的语气回答:“这些珍贵的金子自然是创造神和二圣赐予我们的礼物啊。自从蓝星诞生的那一刻起,金子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大部分都深埋在地下,像这样裸露在地表的只是极少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挖掘和利用这些珍贵的金属了。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利用金子的历史就有多么漫长,金子与人类文明始终相伴相生。”
这时,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师模样的人插话道:“不过现代科学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有科学家认为,在蓝星形成的初期,其实并不存在金子。后来由于大量宇宙小天体的撞击,在超高温的作用下,这些天体内部携带的金属元素逐渐沉积在蓝星上。而金子因为密度特别大,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大部分都沉降到了地核深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如今我们能开采到的地表金矿如此稀少,沙金显得这么珍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