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之后,大地吐绿,田垄间翻涌着新米的清香。
炊烟比往日更早升起,一缕缕攀上晨雾,在村落上空织成柔软的网。
这是第一茬稻谷归仓的日子,也是笑掌柜离开后,江湖第一次以“饭”为节。
张无忌站在炊堂中央,脚下是十口铁锅留下的焦痕,尚未完全褪去。
他脱了外袍,只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蹲在灶前搅动粥锅。
米粒在滚水中舒展,咕嘟作响,蒸汽扑在他脸上,模糊了眼角细纹。
没有人设坛,没有钟鼓齐鸣,甚至连旗幡都没挂一面。
只有百余人围坐一圈,男女老少皆席地而坐,手中捧着粗陶碗,眼望着那口沸腾的大锅。
“教主……不,张大哥,您先尝一口吧?”一个孩子怯生生地举手。
张无忌笑了,木勺在锅中轻轻打了个旋。
“从前喝头汤,是因为人人都怕有毒。”他声音不高,却让全场静了下来,“现在谁都可以先吃——这才是真太平。”
话音落下,孩子们哄然争抢,碗筷相碰如雨点敲瓦。
笑声撞破天光,惊飞檐角歇脚的麻雀。
阿牛坐在角落,盯着自己映在粥面上的影子,看得出神。
那影子虽淡,却稳稳贴在身下,不再颤抖,不再断裂。
林晚儿立于人群之外,背靠残墙,手中攥着一块铜牌——圣火令最后一片。
她凝视良久,忽而松开手指,任其滑入灶膛。
火焰猛地一跳,映出她眸底深藏多年的疲惫与释然。
火光一闪,铜牌化为灰烬,随热风卷上屋梁,散入无形。
三十年的信使宿命,就此焚尽。
与此同时,周芷若正将一册厚书交到民议堂执事手中。
《炊政录》三字墨迹未干,封面已磨出毛边。
翻开内页,再无秘籍刀谱,也无权谋机变,取而代之的是三百种地方食谱:江南的桂花糯米饭、川南的酸辣豆花、塞北的羊肉焖饼……每一道都附有详注,何时播种,如何储粮,灾年可代用何物充饥。
书末五十条救灾经验,字字来自血泪。
扉页上多了一行小字,笔锋清瘦坚定:“若有来者欲重燃心灯,请先在此处洗碗三日。”
当夜,她独自走向断心石。
月色如霜,照见石缝里钻出的一株小白花,花瓣微颤,像是刚学会呼吸。
她从怀中取出一只药碗——母亲临终所执,三十年未曾离身。
碗底残留的褐色药渍早已干涸,如同一段被封存的记忆。
她跪下来,用双手挖开泥土,轻轻将碗埋入其中。
“娘,”她低声说,“他们真的吃饱了。”
风掠过旷野,吹动她的衣袖,仿佛回应。
而就在同一轮月下,西北黄沙尽头,一支队伍缓缓行来。
麻布旗在风中猎猎展开,上书两个墨字:“还单”。
带队之人身形佝偻,满脸风霜,正是韩十三。
他身后跟着数十人,男女皆粗衣麻履,眼神却不再空洞。
他们中有曾失踪信使的妻子、兄弟、儿女,也曾是那些夜里梦游递信的“影人”。
如今他们手里没拿刀剑,只抱着一袋沉甸甸的种子——阳顶天当年埋下的稻种,历经三代,终于重回人间。
林晚儿接到密报时正在晒谷场晾晒新米。
她一句话没问,解下腰间佩刀交给阿牛,转身回屋背上一口旧锅就走。
十里黄土道,她一人独行迎去。
相见时,无人开口。
韩十三看着她,林晚儿也不说话,只是放下锅,从包袱里取出一点干粮和半壶水,架在沙地上支起简易灶台。
韩十三默默蹲下,拾柴吹火。
火苗窜起时,两人都没抬头。
糊糊煮好了,盛进粗碗,分给身后众人。
有人啜了一口,忽然哽咽;有人低头猛喝,泪水滴进碗里。
没有人提使命,没有人讲服从,连“赎罪”二字都未出口。
他们只是吃了一顿饭。
一顿不必奔跑、不必流泪、不必赶在酉时三刻送到西岭的饭。
黎明前最暗的时刻,林晚儿望着这群人熟睡的脸,轻声对韩十三说:“以后这路,不用再跑了。”
老人怔了怔,缓缓点头。
远处,东方泛白,第一缕阳光落在焦土之上,照见那株小白花正微微绽开。
春耕后的第七日清晨,炊堂照例开锅,米香四溢。
可奇怪的是,盛出的粥竟在半柱香内迅速冷却,哪怕加盖厚布也无济于事。
孙三娘是在一个风沙尚未歇息的午后回到荒村旧址的。
黄土坡上,断壁残垣间野草疯长,几根焦黑的木梁斜插在地,像极了当年元兵铁蹄踏过之后留下的遗骸。
她背着一捆柴火,脚踩进那片曾是祠堂的地基,泥土松软,仿佛还埋着三十年前未烧尽的符纸与哭声。
她没跪,也没哭,只是蹲下身,用手掌丈量着地势的高低,口中喃喃:“东高西低,灶口得朝南,风才不会倒灌。”
三天后,一座简陋却敞亮的灶棚立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