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储物摊” 前,居民们的需求也很多样 —— 有人想要能装花盆的竹篮,有人想要能折叠的购物袋,李爷爷和小辰一一记下,还承诺:“下次进社区时,就把做好的竹篮、购物袋带来,大家可以先试用,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再改。”
傍晚时分,“老艺进社区” 实践接近尾声。各传承点的学员们开始整理服务数据:“老布缝补摊” 补了 32 件衣物,“竹编储物摊” 修了 15 件物品、接受 20 个定制预约,“农具修复摊” 修了 8 件农具,“渔网修补点” 通过联动解决 5 个跨时难题。阿海看着这些数据,心里满是欣慰:“比预期的服务量多了三成,说明居民们真的需要老手艺,” 他对着身边的队员们说,“今晚我们就更新老艺互助库,把今天收集的新技法、新需求都加进去,让互助库真正‘活’起来,能解决实际问题。”
离开社区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摊位上,给针线筐、竹篾、染液瓶镀上了一层金色。居民们拉着学员们的手,不停地道谢,有的还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晒的干货。阿海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渔民们正对着镜头展示修好的深海渔网,嘴里说着 “下次要带海鲜来,和宣德的朋友们换竹篾”。
“以后每个月,我们都要开展一次‘老艺进社区’活动,”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还要在社区设立‘老艺服务站’,居民有需求可以随时预约;互助库也要每月更新一次,把新技法、新需求及时收录,让老手艺的传承,永远跟着居民的需求走,跟着双时空的实践走。”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写满内容的互助库更新表,纸页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却透着满满的温度。“我们还要在互助库加‘居民反馈区’,” 她说,“让居民们能随时评价老艺服务的效果,提出新建议,这样我们的传承才能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贴心,让老手艺真正成为双时空居民生活里的‘暖心帮手’。”
晚风拂过社区广场,带来桂花的香气与老布的气息。阿海知道,这场 “老艺进社区” 实践与互助库更新,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落地 —— 当老手艺从传承点的 “课堂” 走进社区的 “生活”,当互助库从纸面的 “资料” 变成解决难题的 “工具”,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老手艺的便民服务与双时互助的智慧中,成为一条连接居民、温暖生活的纽带,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深秋的社区里、居民的笑容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喜欢时空基石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时空基石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