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接近尾声时,居民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补好的棉衣、编好的竹篮、染好的手帕,摆了满满一长桌。阿海看着这些成果,心里满是欣慰:“明年春天,我们要把工坊变成‘常设课堂’,每月开一次课;手册也要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正式出版后送给双时空的每个家庭,” 他对着双时空的居民们说,“老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能暖身、暖心的生活智慧,我们要一起把它传下去,让双时空的冬天,永远有老手艺的温度。”
离开广场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工坊的木牌上,给 “老布缝补坊”“竹编储物坊” 的字样镀上了一层银。小守护者们拉着老守护者的手,手里捧着居民们送的手作 —— 张奶奶补的棉鞋垫、李爷爷编的小竹筐、孩子们染的手帕,还有写满建议的手册试读版。阿海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居民们也在展示自己的手作,对着镜头挥手说 “明年再一起做手艺”。
“明年冬天,我们要增加‘老艺市集’,”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让居民们把自己做的手作摆出来,互相交换、分享,还要邀请双时空的老手艺匠人当评委,评选‘最佳手作’,让老手艺既有‘传承’,又有‘活力’。”
阿蕊点点头,手里摩挲着手册试读版的老布封面,布料的纹理带着岁月的厚重。“还要在手册里加‘手艺故事’专栏,” 她说,“比如张奶奶用老布给邻居补衣的故事、李爷爷编竹篮送渔民的故事,让读者不仅能学手艺,还能懂手艺背后的人情,让老手艺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草木染液的清香与竹篾的气息。阿海知道,这场暖冬工坊与手册试读活动,不是结束,而是 “童守老艺传承” 的新起点 —— 当老手艺从 “老人的指尖” 传到 “众人的掌心”,当手册从 “纸间的文字” 变成 “生活的技能”,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老手艺的温暖与新传承的坚持中,成为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串联你我与他的纽带,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寒冬的暖意里、手作的温情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喜欢时空基石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时空基石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