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四年六月廿二 辰时
双时守护阁前广场
盛夏的阳光热烈却不灼人,透过守护阁窗棂上的海螺风铃,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青珩穿着一身淡蓝色的短褂,手里提着一个竹编的 “信物收集篮”,正站在广场上清点人数 ,今天,她要带着双时空的十多个孩子,去收集 “夏日专属信物”,放进守护阁的信物室,给上半年的双时生活留下纪念。
“阿明,你的画板带了吗?等会儿要画枫山的夏景;阿珠,贝壳收纳盒别忘拿,海边捡的彩贝要分类装;还有小石头,你负责记录大家说的故事,记得写清楚日期和名字。” 青珩像个小管家似的,叮嘱着。孩子们响亮地应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 ,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完成信物收集,心里既紧张又自豪。
陆珩真和墨青芜站在守护阁门口,笑着看着这一幕。“没想到青珩现在这么有条理,” 陆珩真轻声说,“上次她还跟我说,要把每个季节的双时故事都记录下来,让守护阁的信物室像一本‘活的日记’。” 墨青芜点头,指了指孩子们手里的工具:“我给他们准备了防水的本子和颜料,就算去海边也不怕受潮。等他们收集完,我们再一起把信物整理归档,让每一份回忆都有处可寻。”
辰时三刻,孩子们分成两组出发:宣德的孩子带着天启的伙伴去枫山,收集夏日枫景、竹苗新芽和山间的野果;天启的孩子则领着宣德的朋友去城郊的小河边 ,那里是墨青芜特意开辟的 “双时小渔场”,养着从天启运来的鱼苗,既能让宣德孩子体验捕鱼的乐趣,也能留下夏日的渔获信物。
青珩带着阿明、阿珠一组去枫山。六月的枫山虽没有秋日的火红,却满是生机,翠绿的枫叶层层叠叠,山间的溪流潺潺作响,偶尔还能看到松鼠在树枝间跳跃。“阿明,你看那边的望枫台,雨后的雾气还没散,像仙境一样!” 青珩指着远处,阿明立刻支起画板,蘸取颜料,认真地勾勒起雾中枫山的轮廓,笔尖落下,翠绿的叶、淡蓝的雾、浅灰的石碑,渐渐在纸上鲜活起来。
阿珠则蹲在溪边,小心翼翼地捡起被溪水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又从兜里掏出小刻刀,在石头上轻轻刻下 “枫山夏” 三个字。“青珩,你说把这个石头和枫叶放在一起,是不是就能记住今天的枫山了?” 阿珠举着石头问,青珩点头:“还要把我们刚才喝的野莓汁装一点在小瓶子里,贴上标签,这样以后打开信物盒,就能闻到夏天的味道。”
另一组在小河边的孩子们也收获满满。小石头拿着本子,认真记录着:“宣德四年六月廿二,我们在双时小渔场捕鱼,天启的阿海哥哥教宣德的阿禾姐姐用渔网,第一次捕到了三条小银鱼,大家都很开心。阿海哥哥说,这些鱼苗秋天就能长大,到时候要做鱼汤给大家喝。” 旁边的孩子则把捕到的小银鱼放进透明的标本瓶,倒入防腐液,又在瓶身贴上手绘的小鱼图案,成了独一无二的 “夏日渔获信物”。
正午时分,两组孩子在守护阁前汇合,纷纷拿出自己的收获:有阿明画的《雾中枫山图》、阿珠刻的 “枫山夏” 鹅卵石、装着野莓汁的小瓶子,还有小银鱼标本、河边捡的芦苇穗、孩子们一起编的草蚂蚱…… 竹篮里很快堆得满满当当,每一件信物都带着夏日的气息,藏着双时空的小故事。
下午,孩子们围坐在守护阁的前厅,开始整理信物。青珩负责给每件信物写 “身份卡”,上面要注明信物名称、收集时间、收集人以及背后的故事;阿明则给画作和标本瓶贴编号,方便日后查找;阿珠和其他孩子一起,把信物分类放进木质收纳盒,每个盒子上都画着对应的季节图案 ,夏日的盒子上,既有枫山的绿,也有大海的蓝。
“这个草蚂蚱是阿禾和阿海一起编的,” 青珩在身份卡上写道,“他们说,宣德的草编和天启的渔绳编法不一样,合在一起编出来的蚂蚱最结实,就像双时空的朋友一样,互相帮忙才最厉害。” 写完,她把身份卡和草蚂蚱一起放进盒子,又在盒盖的标签上画了两个手拉手的小人。
陆珩真和墨青芜也加入进来,帮孩子们一起整理。墨青芜拿出守护阁的档案册,把每件信物的信息录入进去,还教孩子们如何给信物拍照存档;陆珩真则给孩子们讲起之前收集信物的故事,比如枫海节的贝壳如何保存、冬天的雪摆件如何做成标本,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守护信物的小知识。
夕阳西下时,整理工作终于完成。孩子们捧着装满信物的收纳盒,走进守护阁的信物室,将盒子轻轻放进新的展柜里。展柜的玻璃擦得一尘不染,里面已经整齐地摆放着春天的信物 ,有双时学堂的课本、孩子们写的第一封春日书信、枫山的新芽标本,如今加上夏日的收获,整个展柜像一幅慢慢展开的双时画卷,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