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原的冬天越来越冷,夏天的雨水越来越少,黄河几次决堤,淹没了大片良田。虽然有土豆、玉米这些耐灾的作物,饿死人的情况少了,但土地的承载能力终究有限,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无地可种”的困境。
“陛下,河南、山东又有流民南下,请求迁往西域或南洋。”户部尚书在朝会上奏报,“今年的流民比去年多了三成,再不想办法安置,恐生民变。”
李砚早已料到这种情况。他展开舆图,用朱砂笔在西域、印度、日本、南洋等地圈出大片土地:“这些地方,可容纳至少五百万人口。传朕旨意,凡自愿迁往异域者,官府提供车马、粮食,到达后分田百亩,十年免税,还能优先与当地女子通婚。”
旨意一出,中原的流民们沸腾了。他们在中原无地可种,生活困苦,听说去异域不仅有地种,还能娶媳妇、免赋税,纷纷报名。不到半年,就有两百万流民踏上了迁徙之路,他们中有农民、工匠、甚至还有落魄的书生。
“俺们这是要去天边过日子啊!”一个来自山东的老农,背着年幼的孙子,跟着迁徙的队伍往西走,脸上既有忐忑,也有期待。
“听说那边的女子高鼻梁、蓝眼睛,生的娃肯定好看!”一个年轻的光棍汉笑着打趣,引得周围人一阵哄笑。
这些迁徙的百姓,与戍边的士兵一起,构成了“腾笼换鸟”的主力。他们将中原的文化、技术、习俗带到异域,与当地的血脉融合,渐渐形成了新的社群——在西域,他们说着带中原口音的西域话;在南洋,他们吃着用中原做法烹饪的海鲜;在日本,他们穿着和服却过着中原的节日。
李砚偶尔会通过神鹰卫的密报,了解这些异域社群的情况。当看到“西域库车城,中原与西域通婚者已占全城人口六成,百姓皆以说中原话、写简体字为荣”“南洋吕宋岛,迁徙百姓与土着合作开垦稻田,亩产达千斤”的汇报时,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种“腾笼换鸟”的政策,看似残酷,却在无意中缓解了中原的人口压力,拓展了大秦的生存空间,更在血脉与文化的层面,巩固了帝国的统治。那些曾经的异域他乡,正在这些移民的手中,变成大秦牢不可破的疆土。
这日,李砚收到了王贲的儿子——一个有着一半西域血统的少年,写来的信。信中用稚嫩的简体字写道:“父亲说,这里的土豆熟了,比长安的还大。我和母亲(西域女子)种的玉米,能堆成小山。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当将军,守着这片土地。”
李砚把信放在案头,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中原的小冰河期或许还会持续,但大秦的疆土,却在“腾笼换鸟”的政策下,不断延伸、巩固。那些远在异域的士兵与百姓,那些流淌着混合血脉的孩子,都是大秦未来的希望。
锋刃所向,是为了斩断旧的羁绊;血脉相融,是为了孕育新的根基。这或许不是最仁慈的方式,却是在这乱世中,让大秦得以延续、壮大的必然选择。
而属于大秦的故事,还在这些远戍他乡的人们手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喜欢逃荒是不可能的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逃荒是不可能的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