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再次覆盖草原,将广袤的大地染成一片苍茫。神鹰部的王城笼罩在白雪之中,却比往年更加热闹——来自各个部落的使者穿梭于帐篷之间,带着贡品和臣服的诚意,等待着大可汗的召见。李砚坐在温暖的议事帐内,看着案上铺开的草原全图,指尖划过那些已经被标注为“神鹰属地”的区域,眉头微微蹙起。
统一草原的喜悦尚未褪去,治理的难题便接踵而至。
这片土地太广阔了,从东部的盐湖到西部的黑石山脉,从南部的边境草原到北部的冻原,纵横数千里,部落星罗棋布,习俗各不相同。仅凭王城的力量,根本无法有效管辖。就像牧民无法将所有牛羊都圈在一个围栏里,他也不可能让所有部众都聚居在王城周围——草原的承载力有限,过度集中只会引发新的矛盾。
“是该分封了。”李砚低声自语,脑海里浮现出匈奴的左右贤王制度。当年匈奴能称霸草原,靠的就是这种“分封而治”的模式:大可汗居中统领,左右贤王分治东西,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能让地方因地制宜,灵活治理。
他召来所有核心将领和部落族长,议事帐内顿时挤满了人,浓重的羊毛味和汗味混杂在一起,却没人敢发出半点声响。
“草原太大,我一人难以兼顾。”李砚的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召集你们,是要定下分封之事。”
帐内众人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激动的神色。分封意味着权力和土地,是每个草原汉子梦寐以求的荣耀。
“巴特尔,你随我最早,战功最着,封为左贤王,统辖东部草原,驻地就设在盐湖附近,掌管盐利和与中原的贸易。”李砚首先点了巴特尔的名字。
巴特尔猛地站起身,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沙哑:“谢大可汗信任!巴特尔定不负所托!”他是李砚一手提拔起来的,对李砚忠心耿耿,由他镇守东部,李砚最是放心。
“木合亚,你沉稳持重,封为右贤王,统辖西部草原,驻地在黑石山脉,防备西陲的零散部落和可能的异动。”李砚又点了木合亚的名字。木合亚是早期归顺的部落首领,熟悉西部地形,做事滴水不漏,是镇守西疆的合适人选。
木合亚同样跪地领命,脸上带着敬畏和感激。
除了左右贤王,李砚还分封了四位“万户长”,分管南北中三部和王城周边,各领一万户部众,拥有征税、练兵之权,但必须定期向王城缴纳贡品,战时听从大可汗调遣。
“记住,你们的权力是我给的。”李砚的声音陡然转厉,“若有二心,或苛待部众,休怪我收回封地,严惩不贷!”
“我等不敢!”被分封的将领们齐声应道,额头贴在冰冷的地面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知道,这位大可汗既能给予荣耀,也能轻易剥夺一切。
为了防止分封后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李砚还定下了制衡之策:左右贤王和万户长互不统属,遇大事需共同商议;王城设立“议事会”,由各部首领和老将组成,监督地方事务;每年冬末,各封地需派质子前往王城,名为“学习”,实为牵制。
这些制度虽简单,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筑起了一道平衡的堤坝,既能让地方充分发挥能动性,又能确保王权的稳固。
分封之事尘埃落定,各部首领带着任命和赏赐返回封地,草原上的行政体系渐渐运转起来。左贤王巴特尔在盐湖附近筑起了“盐城”,加强盐矿的管理和贸易的规范;右贤王木合亚在黑石山脉修建了堡垒,清剿残余的敌对势力;四位万户长也各自整顿部众,划分牧场,草原渐渐恢复了秩序。
李砚则留在王城,处理核心事务。他废除了各部落原本的繁杂税赋,统一规定:每户每年缴纳牛羊各一头,或等价的皮毛、粮食,既减轻了部众的负担,又保证了王城的物资供应。他还下令在各封地推广中原的耕种技术和工匠技艺,让草原的生产力缓慢提升。
冬日的草原闲得发慌,战事停歇,放牧的活计也少了,部众们大多待在帐篷里,靠着储存的肉干和奶酪过冬。李砚的日子却依旧忙碌,除了处理政务,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军队建设上。
神卫营被拆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由他亲自统领,驻守王城;一部分划归左贤王,保护东部贸易线;一部分划归右贤王,镇守西部边疆。铁鹰卫作为核心战力,依旧由他直接掌控,驻扎在王城附近,随时准备驰援各地。
“现在不缺肉干了,却缺茶叶和青菜。”李砚看着案上的肉干,皱起了眉头。草原饮食多为肉类和奶制品,油腻上火,茶叶能解腻去油,青菜能补充维生素,都是牧民不可或缺的东西。以前部落规模小,还能靠与中原贸易勉强维持,如今部众数万,这点茶叶和青菜根本不够分。
“必须想办法解决。”李砚立刻召见负责与中原贸易的王二。
王二听闻大可汗急需茶叶和青菜种子,拍着胸脯保证:“大可汗放心,茶叶好办,关内世家有不少茶园,我能弄到;青菜种子更容易,各种耐寒的菜籽都有,开春就能播种。只是……”他搓了搓手,露出贪婪的神色,“这茶叶和种子价格可不低,需要用更多的盐和皮毛来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