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狐作祟三月,京畿百姓夜不敢眠?某李子龙,今日便以三清符法,将这孽畜打回原形!”
成化十二年秋,京城正阳门外的空地上,青袍道士手持桃木剑踏罡步斗,声如洪钟震得周遭树叶簌簌作响。他头戴紫金冠,腰悬八卦袋,面容清癯却眼神锐利,指尖夹着的黄符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围观百姓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人人面带惊惧——这三个月来,“妖狐夜出”的传闻搅得京城鸡犬不宁,有人说亲眼见青面獠牙的狐妖闯入民宅,吸干孩童精血;有人说狐妖潜入官署,偷食公文引动灾祸,连宫中都传出万贵妃夜梦狐妖的流言。
李子龙猛地将符纸掷向空中,桃木剑顺势劈下,大喝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斩!” 符纸在空中燃成一团明火,化作点点火星坠落,恰在此时,一只野狐受惊从旁边的老槐树上窜出,慌不择路地撞在墙角晕死过去。百姓见状轰然叫好,“李先生真乃神人!”“妖狐被斩了!” 铜钱、碎银如雨般落入李子龙面前的铜盆,叮当声响彻街巷。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扫过一张张狂热的脸,缓缓道:“此狐虽除,然京城妖气未散,某当坐镇此地七日,为万民祈福驱邪。”
没人知晓,这只“妖狐”是他早已安排好的同党暗中驱来,更没人预料到,这借妖术聚势的道士,心中藏着比狐妖更可怕的野心——他要借宦官的梯阶攀附宫墙,要坐一坐那紫禁城的龙椅,要将大明的江山换一副乾坤。
李子龙原名侯得权,保定易州人,早年曾剃度为僧,法号明果,却因不守清规被逐出师门。流落江湖时,他偶遇术士江朝,那江朝见他口齿伶俐、心机深沉,便授他些粗浅的符水治病、星象占卜之术,还赠他一句“汝面相极贵,他日必登高位”的谶语。侯得权大喜过望,当即蓄发为道,改名“李子龙”,寓意“鲤鱼跃龙门,蛟龙得云雨”。
起初,他只是在保定乡下招摇撞骗,用掺了草药的符水为百姓治病,再结合些模棱两可的占卜之言,骗些微薄的生计。但李子龙野心勃勃,乡下的小打小闹根本满足不了他。成化十二年春,京城突然流传“妖狐夜出”的传闻,起初只是个别百姓声称夜间见到黑影闪过,后来愈传愈烈,竟成了“狐妖食人、作祟宫闱”的恐怖流言。一时间,京城百姓人心惶惶,达官贵人纷纷请道士做法驱邪,这让李子龙嗅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立刻打点行装赶往京城,在正阳门外租下一处铺面,打出“三清嫡传,驱邪除祟”的旗号。起初无人问津,直到他设计了“斩狐”一出戏,才一炮而红。接下来的七日,他每日焚香作法,向百姓售卖“护身符”“驱邪符”,价格从几文钱到几两银子不等,却依旧供不应求。他深谙人心,对贫苦百姓往往“义诊赠符”,博取善名;对富商权贵则夸大其词,声称“妖气已侵入府邸,需重金做法方可化解”,那些家财万贯却胆小如鼠的权贵,竟真的不惜重金请他上门。
一日,顺天府尹的管家亲自驾车来请,说府中公子夜夜啼哭,疑似被狐妖缠上。李子龙随管家前往府尹府邸,进屋后故作高深地绕着孩童病床走了三圈,闭目沉吟道:“此乃狐妖吸魂之兆,幸得来得及时,再晚三日,公子性命难保。” 府尹夫妇吓得面色惨白,连忙跪地求他相救。李子龙取出一张黄符,蘸了些清水,在孩童额头一点,又念了段晦涩的咒语,不多时,那本就只是受了惊吓的孩童竟真的止住了啼哭。府尹大喜过望,当即赠银百两,还亲笔写下“道法通神”的匾额送给他。
此事一经传开,李子龙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他趁热打铁,又编造出“遇猴鸡,凤凰变”的谶语,暗中散布“当今圣上沉迷后宫,妖氛弥漫,必有真主降世”的流言。那些在官场失意、心怀不满的官员,以及渴望改变命运的贫苦百姓,纷纷将他奉为“救世真仙”,他的信徒日益增多,势力也渐渐壮大起来。但李子龙知道,仅凭这些信徒,根本无法实现他的野心,他需要一个更强大的靠山,一个能让他接触到权力核心的跳板。
李子龙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快便传到了军匠杨道仙的耳中。杨道仙本是京城军器局的一名普通军匠,因手艺尚可,偶尔能接触到宫中宦官,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一心想攀附权贵。他见李子龙如此受追捧,又听闻其能“预知祸福”,便特意备了厚礼,前往李子龙的铺面拜访。
“李先生道法高深,杨某仰慕已久,今日特来请教。” 杨道仙将一盒上等的朱砂和一柄桃木剑递上,眼神中带着讨好。李子龙见他身着军匠服饰,心中一动——军匠虽地位不高,却能出入内府,或许能成为他接近宫廷的桥梁。他故作谦逊地收下礼物,笑道:“杨兄客气了,你我皆是同道中人,何谈请教?”
两人一番攀谈,杨道仙得知李子龙有意结交权贵,当即拍着胸脯道:“李先生有所不知,杨某与内使鲍石公公素有交情,那鲍公公在宫中颇有体面,且正为府中邪祟之事烦恼。若李先生肯屈尊,杨某愿为引荐,若能得鲍公公赏识,日后在京城行事,便无人敢阻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