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失哈得知后,心中明了:新帝是要借东厂之手,敲打那些不作为的衙门。
李昶案审理迅速,证据确凿,七名官员均认罪伏法。朱瞻基当朝宣布处置结果:主犯李昶斩立决,家产充公;从犯或流放或罢官。同时下旨表彰东厂在此案中的功绩。
退朝后,朱瞻基单独留下亦失哈。
“此案办得不错。”朱瞻基难得露出笑容,“但朝中非议也不少。你以为,东厂今后该如何自处?”
亦失哈沉吟道:“老奴以为,东厂应专注于都察院难以查办的要案大案。同时,所有行动应遵循律法,证据确凿,让人无话可说。”
“说得好!”朱瞻基赞许道,“朕要的正是如此。东厂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整饬吏治的利器。”
随着李昶案的落幕,东厂在朝中的形象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虽然仍有不少官员对其心存忌惮,但也不得不承认,东厂在打击贪腐方面确实成效显着。
八月,亦失哈决定扩大行动范围。在朱瞻基的支持下,东厂开始在各省设立监察点,重点监控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
范宏被派往江南,那里是赋税重地,也是贪腐高发区。临行前,亦失哈特意叮嘱:“江南官场盘根错节,切记谨慎行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稳扎稳打。”
“属下明白。”范宏郑重领命。
然而,江南的情况比想象的更为复杂。范宏到达南京不久,就发现当地官员与商人勾结,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利益网。
“督主,情况比预想的复杂。”范宏在密信中写道,“南京守备太监与地方官员过从甚密,恐已形成利益共同体。”
亦失哈接信后,陷入沉思。涉及太监,事情就更加敏感。他考虑再三,决定亲自南下。
九月的南京,暑气未消。亦失哈以巡视东厂事务为名,低调抵达。在与范宏密谈后,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南京守备太监,就连部分镇守太监也卷入贪腐网络。
“此事若处理不当,恐引发宦官集团的内斗。”亦失哈忧心忡忡。
范宏建议:“是否暂时搁置,从长计议?”
亦失哈摇头:“皇上锐意改革,若知我等因顾忌而退缩,必会失望。”
他沉思良久,终于做出决定:“查!但要讲究方法。先从外围入手,逐步深入。”
在亦失哈的指挥下,东厂开始了谨慎而缜密的调查。他们避开太监系统,先从地方官员和商人入手,逐步收集证据。
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南京守备太监李兴派人送来请柬,邀亦失哈过府一叙。
宴席上,李兴开门见山:“亦公公,咱们都是内侍之人,何苦自相残杀?东厂在江南的行动,可否网开一面?”
亦失哈淡然回应:“李公公误会了。东厂奉旨整饬吏治,并非针对任何人。若李公公清正廉洁,又何须担心?”
李兴面色微变:“亦公公这是不给面子了?”
“非是不给面子,而是职责所在。”亦失哈不卑不亢。
宴席不欢而散。当夜,亦失哈住所外出现可疑人影,显然是李兴派的监视者。
“督主,情况危险,是否暂避锋芒?”程洛担忧地问。
亦失哈镇定自若:“此时退缩,前功尽弃。加紧收集证据,同时加强戒备。”
十日后的深夜,范宏匆匆来报:“督主,找到关键证据了!李兴通过白粮折银,贪墨军饷的证据确凿!”
亦失哈精神一振:“立即整理案卷,六百里加急呈报皇上!”
然而,就在信使出发后第二天,异变突生。一伙不明身份的人袭击了东厂在南京的衙署,幸好亦失哈早有防备,未造成损失。
“李兴狗急跳墙了。”亦失哈冷笑,“传令下去,全面监控李兴及其党羽,防止他们销毁证据或外逃。”
就在这紧张时刻,朱瞻基的密旨到了。皇帝对亦失哈的作为表示全力支持,并授权他在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有了皇帝的支持,亦失哈立即行动。在东厂和锦衣卫的联合行动下,李兴及其党羽被一网打尽。查获的赃款赃物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案件审理过程中,亦失哈坚持依法办事,所有证据链完整,程序合规,让那些准备弹劾东厂越权的人无话可说。
十一月初,亦失哈返京复命。朱瞻基在武英殿亲自接见。
“亦公公此次江南之行,功绩卓着。”朱瞻基赞赏道,“不仅惩办了贪官,更树立了东厂的新形象。”
亦失哈谦逊道:“此乃皇上洪福,老奴不敢居功。”
朱瞻基意味深长地道:“经过此事,朝中对东厂的看法已有所改变。望你继续保持,让东厂真正成为整饬吏治的利器。”
退出武英殿,亦失哈漫步在宫道上。初冬的阳光透过光秃的树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东厂的角色确实在转变,从令人恐惧的特务机构,逐渐转变为整饬吏治的工具。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方向已经明确。
回到东厂衙署,范宏和程洛早已等候多时。
“督主,江南案后,各地官员闻风丧胆,贪腐行为有所收敛。”范宏兴奋地报告。
程洛补充道:“都察院也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在某些案件上合作。”
亦失哈满意地点头:“这是好现象。但我们要记住,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东厂绝不能重蹈覆辙,成为无法无天的存在。”
他望着衙署院中那棵已是枯枝的老槐树,意味深长地道:“东厂的转型才刚刚开始。在新朝中,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既要不负皇恩,也要不负民心。”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太监秘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