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失哈站在殿柱旁的阴影处,仔细观察着百官反应。文官们多面露欣慰,显然对这位以仁厚着称的新君寄予厚望;而武将行列中,不少人面色复杂,特别是那些靖难功臣,眼神中既有疑虑,也有不满。
朝会进行到一半,汉王朱高煦突然出列:“皇上继位,臣等自当竭诚辅佐。然北疆不宁,鞑靼屡犯边境,臣请率兵出征,以扬国威。”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谁都明白,这看似忠勇的请战背后,实则是汉王欲借此掌握兵权的企图。
朱高炽面色不变,温和道:“二弟忠勇可嘉,然朕初登大宝,诸多国事尚需二弟在朝中辅佐。北疆之事,朕自有安排。”
朱高煦还要再言,朱高炽已转移话题:“朕近日翻阅奏章,见各地水旱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心实忧之。拟减免受灾地区税赋三年,众卿以为如何?”
文官们纷纷赞同,盛赞新帝仁德。汉王见状,只得悻悻退下。
亦失哈暗中点头,新帝这一手既拒绝了汉王的请战,又赢得了文官和民心,确实高明。
朝会结束后,朱高炽召亦失哈至文华殿。
“今日朝上,你都看见了?”朱高炽问,语气中带着疲惫。
“奴才看见了。汉王请战,意在兵权。”亦失哈直言不讳。
朱高炽叹息:“朕这位二弟,终究不甘心啊。你以为,朕该如何应对?”
亦失哈沉吟道:“汉王在军中威望甚高,不宜直接打压。皇上可明升暗降,加封虚衔,实则削其兵权。”
“具体该如何做?”
“可晋封汉王为‘天策上将’,赐九锡,荣宠至极,然同时解除其京营兵权,改任闲职。”亦失哈建议,“如此,汉王虽得虚名,却失实权,纵有不满,也难以发作。”
朱高炽若有所思:“那三弟呢?”
“赵王机敏,见汉王受制,必不敢轻举妄动。皇上可暂且不动,静观其变。”
朱高炽点头称善,随即又问:“今日朝上,武将行列中,有哪些人与汉王过从甚密?”
亦失哈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此七位侯爵,昨日曾密会汉王。另有十三位都督、指挥使,也与汉王往来频繁。”
朱高炽接过名单,面色凝重:“这么多将领...若他们同时发难...”
“皇上不必过忧。”亦失哈宽慰道,“这些将领虽与汉王交好,但大多忠于朝廷。只要皇上施以恩威,他们必不敢轻举妄动。”
正商议间,内侍来报,杨士奇求见。
杨士奇入殿后,见亦失哈在场,微微一愣,随即恢复常态:“皇上,臣有要事禀报。”
“讲。”
“汉王今日散朝后,与多位武将在府中密会,恐有异动。”杨士奇忧心忡忡。
朱高炽与亦失哈对视一眼,将那份名单递给杨士奇:“杨卿看看,是否是这些人?”
杨士奇细看名单,大吃一惊:“正是...皇上如何得知?”
朱高炽看向亦失哈:“此乃东厂所获。”
杨士奇面色复杂地看了亦失哈一眼,欲言又止。
“杨卿有话但说无妨。”朱高炽道。
杨士奇沉吟片刻,方道:“东厂探查之能,确实了得。然特务政治,非治国长久之计。望皇上明鉴。”
亦失哈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杨大人所言极是。东厂乃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待朝局稳定,自当裁撤。”
朱高炽打圆场道:“二位皆是为国着想,朕心甚慰。眼下局势未稳,东厂尚有用处。待江山稳固,朕自有安排。”
杨士奇这才不再多言。
待杨士奇退下,朱高炽对亦失哈道:“文官对东厂多有微词,你需谨慎行事,勿授人以柄。”
“奴才明白。”
当夜,亦失哈收到密报,汉王与七位侯爵再次密会,此次还多了一位关键人物——京城九门提督、武城侯王聪。
亦失哈心知不妙,立即下令东厂全员待命,同时派人严密监视九门动静。
三更时分,程洛匆匆来报:“督主,武城侯王聪突然调动兵马,加强各门守备,特别是德胜门、安定门,增派了他的心腹将领。”
亦失哈眼神一冷:“这是要控制京城门户啊。立即禀报皇上,同时调集我们的力量,暗中制衡。”
“是否要先发制人?”程洛问。
亦失哈摇头:“未有实证,不可轻举妄动。但要做好准备,一旦有变,立即控制武城侯及其党羽。”
这一夜,京城表面平静,暗地里却剑拔弩张。东厂番子如鬼魅般穿梭在街巷之间,监视着每一支军队的调动。
亦失哈独坐东厂大堂,烛光映照着他平静的面容。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太监秘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