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2)
朱厚熜:“@朱棣 成祖爷,接下来这话题,您指定感兴趣——《永乐大典》”
朱厚照:“堂弟,往常都是我先开聊,今儿轮着你炫了是吧。”
朱雄英:“《永乐大典》?”
秦良玉:“啥?《永乐大典》?我没看错吧。”
朱厚熜:“堂兄,我这是正事,你那叫瞎折腾。”
朱棣:“《永乐大典》?那不是我永乐朝的书吗?嘉靖你这是啥意思?”
徐阶:“永乐皇上,是这么回事,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有俩版本,一个是正版,就是永乐皇上您那会儿的原版。”
朱厚照:“另一个是堂弟搞的盗版吧?”
朱厚熜:“堂兄你说啥呢?成祖爷的是正版,我那是副本。”
朱雄英:“那跟盗版也差不多吧[捂嘴笑表情包]”
徐阶:“我接着说,《永乐大典》分两个版本,大家习惯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叫正本,嘉靖年间重抄的叫副本。现在能见到的都是嘉靖副本。
皇上登基后,更是把这书当必备参考书,还经常在朝堂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里失火,皇上立马让手下上文楼抢《大典》,一晚上下了三四道谕旨,急得不行,可见这书在他心里多重要。”
朱厚熜:“@朱雄英 什么盗版?那叫抢救性备份!当年宫里着火,我连夜让人抢《大典》,差点把太监们累断腿,这叫重视文化遗产懂不。”
朱厚照:“抢书比抢皇位还积极?要是炼丹炉着火,你是不是也这么急!”
朱元璋:“嗯,不错。嘉靖你还算有点良心,没让这宝贝烧了。”
朱棣:“算你小子有眼光!《永乐大典》可是我召集全国才子编的,比你们后世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强多了。你能重抄一份,算你有点见识。”
朱高煦:“不就是堆破纸吗?着火了抢它干嘛?”
朱雄英:“汉王这就不懂了吧,《永乐大典》可是咱大明百科全书,比现在的搜索引擎还全,嘉靖能抢救并重抄,这功劳得记一笔。”
朱棣:“@朱高煦 你小子就这点眼光,幸亏没让你当皇帝。”
秦良玉:“当年平叛时,不少地方志都参考过《大典》里的记载,确实是宝贝。嘉靖皇上能这么上心,难得。”
朱高煦:“@朱棣 爸爸,我就是随口一说嘛。”
海瑞:“保护典籍,功在千秋。皇上这事干得,比炼丹强百倍。要是能把这份心思用在治国上,何愁天下不治。”
徐阶:“当年重抄《大典》,召集了不少翰林院学士,抄了整整六年才完工。皇上天天催进度,比催炼丹还勤。”
胡宗宪:“抗倭时查沿海地形,《大典》里的古地图帮了大忙!难怪皇上要拼命抢,这玩意儿真能救命。”
朱厚熜:“听见没?成祖爷都夸我了!我告诉你们,当年抄书的纸都是特制的,比我炼丹的丹炉还讲究。”
朱厚照:“切,再讲究不还是抄的?有本事自己编一本《嘉靖大典》”
朱棣:“@朱厚熜 别理他!你能护住《大典》,没给我丢脸。下次让徐阶把副本晒晒太阳,别霉了。”
秦良玉:“那正版呢!”
朱厚熜:“正版移放到文渊阁,不过,额……大明……亡了之后就下落不明。”
朱元璋:“……”
朱棣:“@朱由检 什么情况?”
朱由检:“成祖爷息怒!不是我弄丢的!当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宫里乱成一锅粥,《大典》正本估计是那会儿没的,我连自己都顾不上了……”
朱棣:“罢了罢了,能留下副本也算不幸中的万幸。朱由检你也别太自责,毕竟国破家亡时,典籍难免遭难。”
海瑞:“皇上在历史上以崇信道教出名,是继宋徽宗之后的又一位道君皇帝。皇上君臣的宗教活动里,有一部分祈神和修省是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
皇上以救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让道教地位提高了些,对朝中政治格局也有影响,还为整饬刑罚和吏治提供了契机。同时,他禁绝佛教,对咱大明佛教、社会都有一定影响。”
朱雄英:“怪不得《西游记》里偏向道教,不待见佛教。”
朱厚熜:“《西游记》那是民间话本,跟我禁佛有啥关系?再说了,道教能祈福救灾,佛教除了敲木鱼还会干啥?”
朱厚照:“连佛祖都敢惹?堂弟你这是修道修得胆子肥了,我当年还去寺庙里蹭过斋饭呢,和尚们做的素鸡挺好吃。”
朱元璋:“佛道之争闹了多少年了,没必要一杆子打死!我当年也信过佛,只要能让百姓安生,信啥不行?禁绝佛教纯属瞎折腾。”
朱棣:“我当年修大报恩寺,就是为了安抚民心。你倒好,把寺庙关了不少,这不是逼着百姓跟你对着干!”
朱高煦:“和尚道士不都一样?不能打仗不能种地,不过禁佛这事够狠!”
秦良玉:“佛道本是教化百姓,何必分个高低?嘉靖皇上这操作有点偏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