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91 章:滇南卸械谋通电?江南抵苏议海防
申时?西南云贵曲靖府工地上的号子声、设备摩擦的 “嘎吱” 声与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滇南午后最热闹的图景。第一台锅炉在众人的合力推动下,缓缓从马车上挪到滚木上,李大叔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指着锅炉上的铜管问道:“张师傅,这圆管子是干啥用的?看着怪精致的,可别碰坏了。”
张师傅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铜管,解释道:“这是锅炉的输水管道,得靠它把水输送到炉膛里加热,产生蒸汽带动发电机转 —— 要是碰坏了,整个电站都没法运转。一会儿卸的时候,咱们得用麻布把管道裹上,再用木架固定住。” 说着,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卷粗麻布,亲自上前包裹管道,动作轻柔得像呵护婴儿。
工匠们立刻照做,有的裁剪麻布,有的搭建木架,农户们则放慢了推动速度,生怕力道太猛损坏设备。申时过半,两台锅炉和三台发电机终于全部卸下车,整齐地摆放在厂房旁的空地上,张师傅拿着图纸,逐一核对设备型号:“没错,都是军工总院发的型号,锅炉是卧式燃煤的,发电机是五十千瓦的,足够供整个曲靖府的百姓用电了。”
李大叔凑过来看图纸,指着上面的线条问:“张师傅,这图纸上画的是啥?啥时候能开始装啊?俺们都等着用电灯呢。” 张师傅笑着把图纸摊开,用树枝在地上比划:“这是厂房的布局图,锅炉放东边,发电机放西边,中间用管道连起来。明天咱们就开始搭锅炉的基座,得用水泥把地基筑牢,不然锅炉运转时会晃。等基座做好,最多一个月就能把锅炉和发电机装好,年底前保证让大家用上电。”
乡亲们闻言,纷纷欢呼起来,几个孩童围着发电机跑圈,嘴里喊着 “要用电灯啦”。张师傅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 —— 从年初选址到如今设备运抵,半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盼头。他拍了拍李大叔的肩膀:“明天还得麻烦乡亲们来帮忙和水泥,中午管饭,咱们争取早点把基座建好。” 李大叔爽快地答应:“没问题!俺明天一早就带乡亲们来,保证把活干得漂漂亮亮的!”
酉时?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京杭大运河的水面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陆砚昭一行人驾驶着汽车,正行驶在前往苏州的最后一段官道上,路面比前两日更平整,汽车的时速稳定在每时辰二十里,窗外的江南水乡风光渐渐清晰 —— 远处的乌篷船在运河上缓缓划过,岸边的杨柳随风飘荡,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派江南独有的温婉景象。
沈知薇靠在车窗边,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轻轻扇着风:“这江南的景色真美,比京城的皇家园林多了几分灵气。等忙完正事,咱们可得好好逛逛苏州的园林,听说拙政园和留园的景致最有名。” 陆绎握着方向盘,笑着回应:“嫂子放心,到了苏州,我陪您去逛,咱们还可以坐船游运河,看看江南的夜景。”
赵小匠坐在副驾,手里拿着笔记本,正在记录汽车的行驶数据:“陆国公,这一路下来,汽车的平均时速能到十八里,比马车快了一倍还多,而且油耗也比预期的低,五十斤汽油能跑一百八十里,比军工总院测算的还省。” 陆砚昭点点头,目光落在前方的路牌上:“前面就是苏州地界了,过了前面的石桥,就能看到苏州城的城门。咱们先去苏州府衙打个招呼,再去织坊,正好赶上明天的早市。”
酉时末,汽车驶过一座石拱桥,苏州城的轮廓渐渐清晰 —— 高大的城门上挂着 “苏州府” 的匾额,城门口有衙役值守,看到汽车驶来,都好奇地围了上来。陆砚昭放慢车速,拿出腰间的令牌递给衙役:“我是镇国公陆砚昭,奉陛下之命来苏州考察,烦请通报府尹。” 衙役见是国公令牌,连忙躬身行礼:“小人这就去通报,陆国公里边请!”
戌时?苏州府衙灯火通明,府尹周大人已在大堂外等候,见到陆砚昭一行人,连忙上前拱手:“下官参见陆国公!不知国公驾临苏州,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陆砚昭扶起他,笑着说:“周大人不必多礼,我此次前来,一是考察织坊的丝绸生产,二是为海疆倭寇之事而来 —— 想必你已收到内卫组的消息了?”
周大人点点头,引着众人走进大堂,分宾主落座后,神色凝重地说:“下官昨日收到赵乾程大人的消息,已增派五十名衙役加强城门和港口的戒备,还派人去沿海的渔村排查,只是倭寇行踪不定,怕防不住啊。” 沈知薇接过话头,语气严肃地说:“周大人,锦衣卫苏州分署已派出暗探,在港口附近监视,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会立刻通报。但织坊的丝绸运输是关键,海外订单刚增加到五百匹,要是商船出了问题,损失就大了。”
陆绎拿出一张手绘的沿海地图,铺在桌上:“堂兄,嫂子,周大人,你们看,苏州港附近有三个小岛,倭寇很可能把岛当作据点。咱们可以让枭龙卫海疆组的人守住小岛,再派渔船在港口巡逻,形成双层防护。另外,汽车速度快,要是港口有情况,咱们能立刻赶过去支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