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81 章:通惠装机忙赶工?全域光明启新程
嘉靖二年(1526 年)?五月初五
辰时?通州通惠河电站,端午的艾草香还在通州街巷弥漫,通惠河电站的坝体旁已响起 “叮叮当当” 的施工声。五辆满载水轮发电机组部件的平板马车停靠在坝体西侧,民夫们正小心翼翼地卸下铸铁制成的水轮机转轮 —— 这转轮直径三丈,叶片呈弧形,表面打磨得光滑如玉,是驱动发电机的核心部件,今日要完成它与主轴的对接,这也是整个机组安装中最关键的一步。
赵小匠穿着沾满机油的工装,手里拿着图纸蹲在转轮旁,图纸上用红笔标注着转轮与主轴的对接刻度,连螺栓的拧紧顺序都标得一清二楚。“转轮与主轴的同轴度误差不能超过半毫,不然运行时会产生震动,损坏轴承。” 他抬头对身旁的工匠们说,随即让人将主轴吊至转轮上方,“先对准键槽,再缓慢下放,千万别磕碰!” 两名工匠操作起重葫芦,主轴缓缓下降,赵小匠则趴在地上,眼睛贴着钢尺观察对接缝隙 —— 当主轴键槽与转轮键槽完全对齐时,他立刻喊道:“停!” 民夫们迅速固定葫芦绳索,避免主轴偏移。
接下来是螺栓紧固环节。转轮与主轴的法兰盘上均匀分布着二十四个螺栓孔,工匠们四人一组,拿着特制的扳手,按照 “对角紧固” 的顺序拧紧螺栓。“每颗螺栓要拧到八十斤的扭矩,分三次拧,第一次三十斤,第二次六十斤,最后拧到八十斤,防止法兰盘变形。” 赵小匠手持扭矩扳手,亲自示范第一颗螺栓的紧固,扳手 “咔嗒” 一声响,扭矩达到标准,他才示意工匠们继续。阳光渐渐升高,坝体旁的温度计显示已达二十八度,工匠们的粗布工装被汗水浸透,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 —— 他们都知道,这转轮早一天装好,通州百姓就能早一天用上电灯。
辰时过半,转轮与主轴的对接完成。赵小匠让人用水平仪测量转轮的垂直度,气泡稳稳停在刻度中央,他又让人转动转轮,转轮转动时没有丝毫卡顿,发出平稳的 “嗡嗡” 声。“好!对接成功!” 赵小匠兴奋地喊道,坝体旁的民夫与工匠们立刻欢呼起来,负责后勤的杂役端来解暑的绿豆汤,大家捧着碗一饮而尽,清凉的汤水驱散了暑气,也让干劲更足了。
巳时?保定城区,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工部主事陈大人带着五名工匠,正沿着保定的主干道勘察管网铺设路线 —— 保定作为京南重镇,商铺林立,民居密集,管网铺设既要保证效率,又要尽量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这条南大街宽三丈,适合在西侧人行道下开挖沟槽,深度要达五尺,避开地下的污水沟与水井。” 陈大人蹲下身,用铁铲挖起一抔土,土壤呈黄褐色,质地紧实,“这种土壤承载力强,沟槽开挖后不用做额外支护,能节省工期。” 工匠们立刻用石灰粉在地面上标出沟槽的位置,旁边的百姓们围过来,好奇地询问:“大人,咱们保定啥时候能装上电灯啊?” 陈大人笑着回答:“快了!咱们先勘察路线,下个月就开始铺管网,年底前保证让大家用上电灯!”
随后,众人来到保定的西门外,这里有一条漕河支流,水流稳定,是修建小型水利发电站的理想地点。陈大人让人测量河水的流量与流速,工匠小李拿着测流仪,将仪器放入水中,屏幕上显示:“水流速度每秒 0.8 米,日均流量三千立方米,符合发电站建设要求。” 陈大人点点头,在图纸上标注出电站的选址:“电站就建在这里,离城区只有两里,输电方便,还能利用漕河的水运运输建设材料。”
住在附近的漕运商户王掌柜听说要建发电站,主动上前说道:“陈大人,建电站需要木材、石料,我家的漕船可以帮忙运输,分文不取!” 陈大人连忙道谢,心里满是感慨 —— 百姓们对电灯的期待,就是推进通电计划最大的动力。巳时末,勘察工作基本完成,陈大人拿着记录的数据,对工匠们说:“回去后赶紧绘制设计图,三天后提交工部审批,争取七月初开工!”
午时?河间乡村,麦收刚过,田埂上还留着收割后的麦茬。户部郎中刘大人带着三名乡绅,正在村里的打谷场上商议通电筹备事宜 —— 河间多为乡村,百姓居住分散,需先确定集中供电的变压器安装位置,再逐步向各村延伸线路。
“这处打谷场位于村子中央,地势平坦,适合安装一台五百千伏安的变压器,能覆盖周边五个村子的用电需求。” 刘大人指着打谷场的中央位置,“变压器周围要砌三尺高的围墙,防止孩童靠近,还要搭建防雨棚,保护设备不受雨淋。” 乡绅们纷纷点头,村老周大爷说:“刘大人放心,围墙的砖石我们村里出,还能组织村民帮忙挖坑、抬设备,绝不让施工耽误进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