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68 章:宫墙勘测绘线路?电站开工破冻土
嘉靖二年(1526 年)?二月初六
辰时?紫禁城笼罩在淡淡的晨雾中,乾清宫外的汉白玉栏杆上沾着细碎的霜花,指尖一碰便化成水珠。路线勘测队的五名工匠身着浆洗得发白的青色工装,背着塞满工具的帆布包 —— 里面装着黄铜罗盘、浸过桐油的测绳、刻度精确到分的木尺,还有叠得整齐的桑皮宣纸与炭笔,正围着宫殿朱红廊柱忙碌。自正月二十六启动皇宫勘测以来,他们已完成太和殿、中和殿的线路标注,今日要攻克乾清宫与御花园这两处布局最复杂的区域。
“张师傅,这乾清宫的廊柱间距得量准,差一分卡槽就装不上。” 年轻工匠小李蹲下身,将测绳一端的铁钩牢牢勾在廊柱底部的雕花铁环上,另一端递给身旁的张师傅。张师傅年近五十,手上布满老茧,接过测绳后,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用力拉紧测绳,直到绳子绷得笔直,才对小李喊道:“拿木尺来!从柱心量到柱心!” 小李立刻递过木尺,张师傅将木尺一端贴紧左侧廊柱圆心,眼睛平视刻度:“一丈二尺三寸,卡槽嵌在廊柱东侧,离地面八尺高,先画个十字标记。” 说着便掏出炭笔,手腕微悬,在廊柱上轻轻画下十字,又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墨斗,弹出一条直线,确保标记端正 —— 他常说 “宫墙里的活,差一分都是错”。
不远处,几名宦官与宫女正躲在雕花窗棂后好奇围观,手里还捧着暖炉,时不时压低声音议论:“你看张师傅那墨斗,弹线比宫里的画匠还准,以后电线藏在柱子里,谁也看不出来。”“听说那电灯通了电就亮,比咱们值夜用的羊角灯笼亮十倍,还不担心风把灯吹灭,冬天值夜就不用冻手了。” 勘测队队长王师傅耳尖,听到议论后,笑着走过去,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缩小版的电线卡槽模型:“诸位看,这卡槽是用楠木做的,嵌在廊柱里,外面再刷上和柱子一样的红漆,根本看不出来;电线从卡槽里走,安全得很,再过一个月,咱们先在乾清宫装四盏灯,到时候请诸位来瞧瞧。” 宦官们接过模型,指尖摩挲着光滑的楠木表面,宫女们也凑过来细看,眼中满是期待,连原本要去御膳房传膳的脚步都放慢了几分。
待乾清宫勘测完毕,晨雾已散,阳光透过宫殿飞檐洒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众人移步御花园,园内的松柏还披着残雪,石子路蜿蜒曲折,路边的腊梅虽已凋谢,却还留着淡淡的香气。张师傅蹲在一处太湖石假山旁,用木尺测量假山根基:“这假山是永乐年间造的,根基扎得深,电线绝不能从下面过,得绕到东侧竹林里。” 小李立刻拿出罗盘,将罗盘放平在石块上,待指针稳定后读数:“从假山到东侧观景亭,方位角 30 度,直线距离三丈五尺,需要装三个铜制固定卡扣,防止电线被风吹得晃动。” 一名工匠则拿出麻绳,沿着竹林边缘摆出线路走向,另一名工匠在沿途的竹子上用红漆做标记 —— 每一步都细致入微。临近午时,乾清宫与御花园的线路图终于绘制完成,王师傅将图纸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用红绸带系好,放进贴身的布袋里:“这图纸可得看好,丢了可是天大的罪过,回去就交给徐首辅审阅。” 此时的皇宫线路勘测,已完成近六成,离电灯点亮皇宫的日子又近了一步。
巳时?京城军工总院灯泡工坊,玻璃熔炉的火焰 “噼啪” 作响,橘红色的火光映得工匠们脸上通红,工坊内的温度已超过三十度,每个人额头都渗着汗珠,却没人舍得脱下粗布工装 —— 生怕火星溅到身上。赵小匠站在熔炉旁,手里握着一把长两尺的铁柄钳,钳口磨得发亮,正盯着熔炉内的玻璃料,时不时用钳尖拨弄一下 —— 经过十天的反复试验,从硼酸比例 3% 到 7%,从单股钨丝到三股绞合,灯泡改良终于要迎来突破。
“温度到 1200 度了,可以取料了!” 负责看火的老工匠刘师傅喊道,他面前的温度计上,水银柱正稳稳停在 1200 度的刻度线 —— 这是熔制硼酸玻璃的最佳温度,低一度玻璃易有气泡,高一度则会影响硬度。赵小匠立刻俯身,将铁钳伸入熔炉,稳稳夹住一块拳头大小的通红玻璃料,快速抽出来 —— 玻璃料冒着热气,表面泛着晶莹的光泽。“快!模具准备好!” 他一声令下,两名工匠立刻抬来一个黄铜模具,模具内壁刻着细密的菱形纹路,另一名工匠则端来一盆冷水,放在模具旁备用。赵小匠将玻璃料放入模具凹槽,工匠们立刻合上模具,用木槌轻轻敲击模具顶部,玻璃料在高温下逐渐贴合模具形状,发出细微的 “滋滋” 声;片刻后,赵小匠打开模具,用铁钳夹出玻璃罩 —— 表面的菱形纹路清晰规整,厚度均匀,比之前的玻璃罩厚了近两毫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