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197 章:辞营归京?途有暗流
正德三年(1508 年)?夏(九月初一)?卯时?宣府边军大营
卯时的晨光刚染亮草原,宣府边军大营的营门外已挤满了人。陆砚昭身着玄色虎豹营制服,腰间佩着 “奉直大夫” 爵位牌,正与陆砚青交接防务文书;沈知薇则换上了新赐的飞鱼纹锦衣卫制服,手中握着指挥同知腰牌,在一旁清点随行的暗卫名单。
“东门的防冻火帽已分给各队,每支短铳配五十枚,” 陆砚青指着交接清单上的红印,“十月新火器到了,我会按你教的‘三排射击法’训练士兵,冬天定能守住宣府。”
陆砚昭接过清单,仔细核对后收好:“大哥多保重,北疆冬天冷,记得让士兵们给枪管涂防冻油脂,别冻住膛线。我回京述职后,会尽快让虎豹营送更多火器来。”
沈知薇走到两人身边,递过一份暗卫调度表:“宣府的暗卫我已交给副千户,每日会巡查草原边缘,有瓦剌动向会第一时间传信给大哥和京城。”
陆砚青点头,目光扫过营门外的百姓 —— 他们提着篮子,里面装着干粮、草药,还有孩子手绘的 “平安符”,都是送给陆砚昭夫妻的送行礼。“百姓们都来送你们了,” 陆砚青笑着道,“这一路可别辜负了他们的心意。”
三人刚走出营门,百姓们就围了上来。之前受助的老妇捧着一篮烤饼,塞到陆砚昭手中:“陆大人,这饼耐放,你们路上吃。一定要在陛下面前多说说咱们边民的苦,让朝廷多派些好官来守护这里。”
“老人家放心,” 陆砚昭接过烤饼,躬身致谢,“我定会向陛下详述边疆情况,也会尽快回来,和大家一起守宣府。”
孩子们围着沈知薇,递上用红绳系着的小石子:“沈姐姐,这是我们捡的‘平安石’,带着它路上安全。”
沈知薇蹲下身,接过石子,眼眶微微发热:“谢谢你们,姐姐会好好带着,等回来给你们带京城的糖糕。”
百姓们簇拥着两人走到马前,直到他们策马远去,还在营门外挥手高喊:“陆大人、沈同知,早点回来啊!”
陆砚昭勒住马,回头望向营门与百姓,对沈知薇道:“以后无论多忙,咱们都要常来宣府看看,这里的人值得咱们守护。”
沈知薇点头,握紧手中的 “平安石”:“嗯,一定来。”
辰时?宣府至京城官道(启程赶路)
辰时的日头渐渐升高,陆砚昭与沈知薇带着十名锦衣卫暗卫,沿着官道向京城方向疾驰。马背上的行囊里,除了百姓送的干粮、朝廷的圣旨,还有宣府战事图谱 —— 上面详细画着短铳御敌的阵型、瓦剌冲锋的路线,是回京述职时要呈给朱厚照的关键材料。
“按每日六十里的速度,咱们初五前能到京城,” 沈知薇勒住马,查看手中的行程图,“前面三十里是‘望乡驿’,咱们到那里歇脚,让马也喘口气。”
陆砚昭点头,目光扫过官道两侧的树林 —— 清晨出发时,他就觉得身后有视线追随,此刻树林里的动静更明显,像是有人在暗中窥探。“让暗卫散开探查,” 陆砚青对身后的锦衣卫道,“别惊动对方,看看是什么人。”
两名暗卫立刻翻身下马,化身黑影潜入树林。片刻后,他们回来禀报:“大人,树林里有三个人,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却带着弯刀,像是在跟踪咱们。”
沈知薇脸色微沉:“是瓦剌的探子,还是京城里的人?”
“不好说,” 陆砚昭道,“先不管他们,继续赶路。若他们敢动手,就拿下审问;若只是跟踪,到了驿站再做处置。”
众人继续前行,树林里的窥探目光却并未消失。陆砚昭握着马缰绳的手微微用力 —— 他知道,回京的路不会太平,无论是瓦剌想抢战事图谱,还是京城里有人想趁机搞事,他们都得小心应对。
午时?望乡驿(驿站休整)
午时的望乡驿热闹非凡,往来的商旅、驿卒穿梭其间。陆砚昭与沈知薇刚走进驿站大堂,就看到角落里坐着三个 “百姓”—— 正是树林里跟踪他们的人,此刻正假装吃饭,目光却时不时瞟向他们的行囊。
“掌柜的,来两间上房,再备些酒菜。” 沈知薇对驿站掌柜道,声音故意提高,“我们要赶去京城述职,带的东西贵重,还请多派几个人守着门口。”
掌柜连忙应道:“放心!您是朝廷官员,小的一定守好门!”
那三个 “百姓” 听到 “述职”“东西贵重”,眼神明显亮了亮,却没敢轻举妄动。陆砚昭与沈知薇坐在靠窗的位置,假装闲聊,实则用眼神交流 —— 沈知薇让暗卫守住驿站门口,陆砚昭则盯着那三人的动向。
酒菜上桌后,沈知薇故意将装着战事图谱的行囊放在桌旁。其中一个 “百姓” 果然按捺不住,起身假装去茅房,路过桌旁时,手悄悄伸向行囊。就在他碰到行囊的瞬间,沈知薇的绣春刀突然出鞘,刀背重重敲在他的手腕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