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39章:归途杀机?密信迷云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八月二十一)?江南官道桃源驿站
更漏敲过三更,雨丝如针,将桃源驿站的青瓦织成一片朦胧。柴房的木门被穿堂风刮得吱呀作响,门轴处渗出的陈年油垢在月光下泛着暗腻的光。陆砚昭骤然睁眼,掌心已死死按在枕边绣春刀的鲨鱼皮刀鞘上——窗外传来三短一长的衣袂破风之声,恰如夜枭啼血,正是莲花商会“绝杀令”的暗码节奏。
沈知微几乎同时翻身坐起,靴底碾过稻草堆竟未发出半分声响。她从靴筒里滑出柳叶刀,刀锋轻轻挑起门缝的月光,在泥地上投下细如游丝的银线:“东南西北各三人,足尖点地声间隔七步,是梅花钉的标配步法。”她的瞳孔在黑暗中微微收缩,檐角瓦当的阴影里,三点幽蓝冷光正随着雨丝缓缓下坠——那是淬毒暗器特有的反光。
陆砚昭吹熄烛火的刹那,三枚梅花钉已穿透茅草屋顶,钉尖擦着沈知微耳畔刺入土墙,尾羽上的莲花纹绸带还在簌簌颤动。他拽着她一个翻滚躲入柴堆,绣春刀出鞘半寸,刀身在月光下划出一道银弧,精准劈断射向咽喉的第四枚毒钉。两人撞开后窗跃出时,院中的积水已被黑衣人的身影分割成无数破碎的银镜,刀光剑影在雨幕中交织成死亡的网。
“陆二公子,沈百户,别来无恙?”青铜面具人手持锯齿刀缓步上前,刀背上焊着的半朵莲花在火把光中吞吐暗红。他昨夜在漕船被划破的袖口已换上新布,却仍能看见内里绣着的户部火镰纹——那是周明远亲卫独有的标记。
沈知微将装有火器零件的包裹猛地掷向陆砚昭,靴底在泥地里犁出三尺深痕:“你先走!”她的柳叶刀突然反撩,挑飞左侧杀手的鬼头刀,刀刃顺势切入对方膝弯。陆砚昭却突然旋身,绣春刀走了个“破坚式”,刀尖精准刺入面具人持刀的手腕,血珠溅在刀背上开出妖异的花:“要走一起走!”
混战中,陆砚昭瞥见面具人腰间信鸽哨的铜环刻着密纹——那是影阁早年失传的“云雀哨”,如今却成了杀手信物。他猛然想起绸缎庄账册里用朱砂笔圈注的密语:“八月二十一,子时三刻,桃源驿焚信。”火折子擦燃的瞬间,马厩里的干草腾起熊熊火焰,浓烟中传来面具人惊怒交加的吼声:“撤!”
沈知微翻开马鞍夹层时,油纸包的割口边缘还挂着新鲜的棉絮。陆砚昭捡起地上的梅花钉,钉头淬的蓝毒正冒着丝丝轻烟:“调虎离山计,真正目标是密信里的火器铸造图。”他突然蹲身,在马蹄印里捻起半片信鸽羽毛,羽根沾着南京特有的白蜡——那是南都官驿信鸽才有的标识。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八月二十二)?丹阳官道
雨势渐歇,东方泛起鱼肚白。两人策马疾驰一日,残阳如血时方至丹阳地界。残阳将枫林染成一片血色,陆砚昭蹲在路边,指尖的红泥缓缓滑落。“江南独有的朱砂土,只产于苏州寒山寺后矿脉。”他起身掸去衣摆尘土,目光扫过落叶下被踩碎的信鸽脚环,环上《唐韵》反切码的前两字依稀可辨:“南京”。
沈知微突然按住他的手臂,侧耳倾听:“马车声。”一辆青布马车从拐角驶出,车帘掀开处,露出苏州知府那张堆满假笑的脸:“陆二公子,沈百户,真是巧啊!老夫正要送贡品绸缎去南京,可愿同车?”陆砚昭的目光落在他袖口浸染的朱砂印上,形状与杀手马蹄印分毫不差。
“大人袖口的泥渍,倒像是刚从玄武湖边回来?”陆砚昭的手指按在知府手腕寸关尺三处,脉搏跳动如鼓。老者脸色骤变的刹那,车外涌出的护卫已将刀鞘拍得山响,刀鞘上的莲花暗纹与绸缎庄掌柜的匕首如出一辙。
混战中,陆砚昭的绣春刀突然顿住——一名护卫挥刀时露出后颈的梅花烙痕,那是莲花商会死士的专属标记。他猛地斩断马车缰绳,惊马狂奔时将老者撞翻在地,从对方掉落的火铳里倒出一枚特殊弹丸:弹身刻着水波纹,正是玄武湖水师专用的“震湖弹”。
“快走!”沈知微拽住他跃上惊马,身后枫林燃起的大火中,知府的惨叫声被夜风吹得支离破碎。陆砚昭回望时,看见火场里冲出数名黑衣人,他们腰间的信鸽哨口都缠着南京官驿特有的蓝绸,在火光中格外刺眼。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八月二十三)?南京城门
星夜兼程,晨雾笼罩秦淮河时,终至南京城下。晨雾中的秦淮河浮着薄冰,陆砚昭混在商队中,看见城门守卫百户腰间的莲花香囊正在滴血——香囊里显然藏着受伤的信鸽。沈知微突然拽住他,指向察院门前:一名少年被打得遍体鳞伤,正是影阁暗卫。他咬破舌尖,用口型拼出“文庙地宫”四字时,嘴角溢出的血沫在晨光中泛着黑。
南京文庙的大成殿内,檀香缭绕中透着浓重的血腥气。陆砚昭在孔子像后摸到暗格时,指尖触到温热的黏液——竹筒周围凝结着厚厚的血痂。半张烧焦的密信上,“火器已藏玄武湖底”旁,有用指甲刻的小字:“宁王党羽接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